南美䴕雀
英文名:Planalto Woodcreeper
学名:Dendrocolaptes platyrostris
【简介】
南美鴷雀(Dendrocolaptes platyrostris),属于雀形目灶鸟科鴷雀属,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东部及东南部地区。该物种体长约为25至27厘米,体重在43至69克之间。
【外形特征】
南美鴷雀拥有长尾和中等长度的直喙。指名亚种面部肤色偏暗,具有明显的淡褐色条纹,前额、头顶和颈背的颜色为黑色,背部则呈现橄榄棕色,翼、尾覆羽和尾部色彩为淡栗色。喉部为白色,胸部是橄榄棕色,腹部带有淡褐色并且分布着细小的黑色横斑。而intermedius亚种颜色较淡,更偏肉桂色,背部几乎无条纹,翅膀、臀部和尾部略带红褐色。
【鸣叫特征】
南美鴷雀在歌唱时能发出一系列相对尖锐的‘whik’、‘week’或‘chree’音符,一般于黎明和黄昏时分发出。intermedius亚种的歌唱更为简短,其音符常常由‘yourit’或‘urit’组成。
【生活习性】
南美鴷雀栖息于多种森林环境,包括低地和山地的湿润森林、半落叶林、棕榈沼泽和画廊森林。它们以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有时也进食少量的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种子等。南美鴷雀倾向于与行军蚁群协同觅食,也常加入混种觅食群体。
【繁殖习性】
该种鸟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每年10月至次年1月间,它们会利用天然洞穴或巢箱筑巢。每窝产卵数量为3至4枚,孵化期大约为14至16天,而幼鸟离巢期则约为16至18天。成年南美鴷雀共同参与巢穴的建造、孵化、育雏和巢穴清洁工作。
【外型辨识】
与黑斑鴷雀相比,南美鴷雀体型较小,喙短且细,背部条纹更为明显,喉部缺乏鲜白的斑块。两种亚种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羽毛颜色和条纹的细致度上。
【保护状况】
南美鴷雀目前被评价为无危物种(IUCN红色名录LC等级),表明在当今环境压力下,该物种的生存状况稳定。
【地理分布】
南美鴷雀分布广泛,包括阿根廷东北部、乌拉圭东北部、巴拉圭东部一带,以及巴西的东部及东南部地区。intermedius亚种的分布范围则更向北和向西延伸,至帕拉州的东南部、马托格罗索杜苏尔及巴拉圭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