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巨隼
英文名:Black Caracara
学名:Daptrius ater
【地理分布】
黑巨隼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东北部和东部的国家,如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圭亚那等地区。栖息于原生森林及沿大河的森林、次生林和林木草原等环境中。
【外形特征】
成年黑巨隼全身黑色,光泽度强,尾巴的基部有一条醒目的白色带纹,头部、面部裸露的皮肤为橙色,喉咙为黄色。喙呈黑色且略带钩状,基部有黄色蜡膜,眼睛红色,脚橙黄,爪锋利。亚成鸟体色较深,飞行羽棕色,下体有斑点或浅黄纹,尾部基部黑白相间。
【生活习性】
栖息在植被茂盛的森林边缘、河岸林地、树丛草原等区域。常见于树木密集的稀树草原,有时也出现在红树林。白天活跃,常单独或以小群出现,一般在林缘的开阔地带栖息,如沙洲或河旁高树。捕食行为广泛,包括腐肉、活猎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小鸟及虫类等。
【鸣叫特征】
发出刺耳、下落弧度大的“kra-a-a-a-a-a-a-a”的鸣叫声;飞行时的叫声听起来像“cheeoow, chew, chew, chew”,可比拟为轻笑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为每年的3月到6月。它们在高大的树林中筑巢,巢穴用木棍搭建,间有植被覆盖。每窝产2-3枚浅黄色带褐色斑点的卵,孵化期约为一个月,育雏期40-42天。
【保护状况】
黑巨隼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的无危(LC)级别,并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II附录保护。据估计, 大约有1,000-10,000只个体在野外存活着,成熟个体大约为670-6,7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