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仙鹟
英文名:Sunda Blue Flycatcher
学名:Cyornis caerulatus
【简介】
大嘴仙鹟(学名:Cyornis caerulatus,英文名:Sunda Blue Flycatcher),属雀形目鹟科蓝仙鹟属。其体型中等,长着独特的蓝色羽色和橙色腹部。该物种主要生活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和婆罗洲低地森林中。
【外形特征】
雄性大嘴仙鹟呈现出深邃的湛蓝色,从额部至翅膀及尾部均为蓝色,只除了眼周、脸颊及喉部有黑蓝色区域,前额及下腹更加鲜艳。腹部从淡黄色渐变为白色。雌鸟头部、背部及翅膀则呈棕色调,甚至臀部和尾部为暗蓝色,下体色彩和雄鸟相似。喙长且尖,腿为暗灰色。
【生活习性】
偏好生活在内陆低地与较低的山腰森林,较少靠近海洋。以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通常会成对并频繁地从显眼位置飞扑捕食。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为一系列三四声的哨音,并构成两到三个上下起伏的金属化高音段落,相似但不及加里曼丹仙鹟开阔的鸣叫。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2月至7月间,具体细节暂不清楚。
【外型辨识】
相比加里曼丹仙鹟,雄性大嘴仙鹟颜色更深,体型略小;雌性区别显著的蓝尾腹橙不同于其他同类。与红树仙鹟相比,体型较小且前额和下背蓝度不同,也不像马来仙鹟喉部的蓝色完全延伸至头部前方。
【保护状况】
大嘴仙鹟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该物种在整个婆罗洲的分布极为稀少,但在某些保护区,例如Sepilok保护区和Kutai国家公园,数量较多。在苏门答腊仅发现于几个公园,分布极为狭隘,种群数量可能正在迅速减少。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是物种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东洋界的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主要栖息在龙脑香科为主的低地雨林中,海拔一般在海平面至500米左右。全球种群因生态环境变化的压力,当前数量正在减少或持续下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