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蓝仙鹟
英文名:Javan Blue Flycatcher
学名:Cyornis banyumas
【简介】
爪哇蓝仙鹟,学名 Cyornis banyumas,原与山蓝仙鹟被视为同种,但近期研究通过遗传和声音差异确认其为独立物种。该物种分布于印尼爪哇岛及其邻近的潘奈坦岛。
【外形特征】
雄性爪哇蓝仙鹟展现出深蓝色的上体,腹部从橙色逐渐过渡至白色;雌鸟则较为暗淡,整体色调为灰褐色,尾部赤褐色,下体带赤褐色调。
成年雄鸟的前额和眼上区为亮淡蓝色,冠羽、背部和飞羽边缘为深蓝色,飞羽内部为黑色;眼周、脸颊、耳羽和下巴为黑色,喉部、胸部和两胁为橙色,逐渐变为白色腹部;翅下覆羽为淡红褐色。
雌鸟上体颜色较暗,下体的色调与雄鸟相似,但喉部和胸部颜色较浅。
【生活习性】
爪哇蓝仙鹟栖息于密集湿润的原始和次生阔叶林,常见于溪谷、竹林和岩缝,偶尔也会出现在开阔的森林、公园和花园中。其居住高度范围为海拔400至1200米之间,在红树仙鹟缺席的沿海森林,其活动范围可降至海平面。该物种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如苍蝇、甲虫和蟑螂。一般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则独居,通过快速从栖木上起飞捕捉空中的昆虫。
【鸣叫特征】
爪哇蓝仙鹟的叫声包含悠扬的颤音和口哨声,间歇穿插尖细的声音“si”或“tsi”,类似梯氏仙鹟的歌声,但节奏更快,变化更多,句子更长。还发出柔和的“tac”声、刺耳的“chek-chek”警报声和训斥般的“trrrt-trrt-trrt”。
【繁殖习性】
爪哇蓝仙鹟全年均可繁殖,巢为松散的杯状结构,由苔藓和细植物纤维构成,筑于攀援藤本植物上、空心树干底部、树干旁边,偶尔也会位于河岸或树根旁的地面上。每窝产卵2至3枚,但有关孵化期和育雏期的详细信息尚不清楚。
【外型辨识】
雄性爪哇蓝仙鹟与梯氏仙鹟相似,但上体蓝色更深,下体橙色界限不那么明显,常延伸到两侧,翅下覆羽稍暗。雌鸟常与其他多种鹟科鸟类混淆,但其胸部的赤褐色和缺乏翼纹有助于甄别。
【物种区别】
雄性爪哇蓝仙鹟与梯氏仙<|im_start|> yanshife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