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鹦形目 > 长尾鹦鹉科 > 长尾鹦鹉属 > 新喀岛鹦鹉
新喀岛鹦鹉

新喀岛鹦鹉

英文名:New Caledonian Parakeet

学名:Cyanoramphus saisseti

【简介】
新喀岛鹦鹉(学名:Cyanoramphus saisseti),又称新喀里多尼亚鹦鹉或新加里东红额鹦鹉,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长尾鹦鹉属的一种鸟类。它们主要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的Grande Terre岛,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周边的多个岛屿上。

【外形特征】
新喀岛鹦鹉体长约27厘米,平均体重介于50至113克之间,全身以鲜绿色为主,腹部偏黄绿。前端和头顶中部、眼周和额至颏部均呈红色,臀部两侧也有红色斑块,初级飞羽外缘呈现深蓝。幼鸟头部红色较少,尾部较短。新喀岛鹦鹉的亚种间有许多细微差异,例如cyanurus亚种的飞行羽更为深蓝,尾羽呈现绿蓝;chathamensis亚种脸部颜色更为鲜艳;hochstetteri亚种体型略大,颜色偏黄,红色标记更近于橙色;cookii亚种体型较大;而saisseti亚种颜色则更偏黄,红色更亮。

【鸣叫特征】
新喀岛鹦鹉最常见的鸣叫声是发自鼻音的颤音“kehkehkehkehkeh...”,通常以一秒间隔连续发出,有时能够持续十秒以上。该鹦鹉还能够发出柔和、悦耳并富有节奏感的鼻音争吵声,以及类似音乐的“tu-tu-tu-tu”声和单一的沙哑音符。

【生活习性】
原本广泛分布于不同海拔的原生森林中,但在现今的新喀里多尼亚主岛上,它们主要被发现在残存的高质量森林斑块中,通常比其亲缘物种黄额鹦鹉位于更低的海拔区域。此外,在一些较小的岛屿上,新喀岛鹦鹉也可在森林、灌木丛和开阔地带被观测到。其食谱随季节变化:春季食用花蕾和花朵,夏季偏好果实,秋季以种子为主,冬季则同时食用种子和果实。

【繁殖习性】
新喀岛鹦鹉的繁殖期在新喀里多尼亚为11月至次年1月,但在其他地方此期已适当偏移,一般为全年繁殖期间或为南半球的10月至12月。新喀岛鹦鹉喜好筑巢于树洞、悬崖、岩石裂缝、地面或密集植被中。每窝产卵5至9枚,孵化期约20天,雏鸟期历时5至6周。据统计,在新喀里多尼亚的研究中,平均每次繁殖产卵3.6枚,平均有2.5只雏鸟成功孵化,而离巢期为2.1只。合作繁殖现象虽偶有发生,但不同体型的雄鸟共同帮助亲鸟喂养雏鸟的情况较为罕见。

【外型辨识】
与角嘴鹦鹉相比,新喀岛鹦鹉的叫声更高音,头部红色标记显著,尾巴也更加修长。

【物种区别】
无相关描述。

【保护状况】
新喀岛鹦鹉目前处于《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I)的保护级别。尽管有此保护政策,其数量仍较历史时期显著减少,在某些评价标准下,新喀岛鹦鹉多个亚种也被认为遭遇不同程度的威胁。例如,Macquarie岛上的erythrotis亚种在1890年后便不见踪影,而新喀里多尼亚上的亚种数量较为稀少。然而,在一些保护策略实施较好的地方,种群数量仍未下滑,甚至出现回升。Norfolk岛地区的cookii亚种自上世纪90年代仅存个位数,后得益于保护措施的加强,目前数量已回升至两三百只左右。进行积极管理,例如巢箱维护、鼠和猫的控制,对种群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

【地理分布】
新喀岛鹦鹉的地理分布涉及新喀里多尼亚岛,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附近的多个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