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鹦形目 > 长尾鹦鹉科 > 长尾鹦鹉属 > 黄额鹦鹉
黄额鹦鹉

黄额鹦鹉

英文名:Yellow-crowned Parakeet

学名:Cyanoramphus auriceps

【简介】
黄额鹦鹉(Cyanoramphus auricep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长尾鹦鹉属中的小型鹦鹉种,仅分布于新西兰。其显著特征为黄色的冠羽以及红色的眼前带纹,体长可达23厘米。

【外形特征】
体色主要为鲜绿,头部具有明显的黄色冠羽,眼周有一段红色的带纹延伸至鼻孔基部。雄鸟体型略大于雌鸟,雌鸟的喙略小。飞行时可见其翅膀蓝紫色的羽毛。眼睛桔红或红色,喙呈灰白色。雌雄羽毛颜色相近,但雄鸟体型较大。

【生活习性】
黄额鹦鹉偏好在高海拔、混合南洋杉-松果杉森林中活动,偶尔下到地面觅食。饮食包括草籽、浆果、嫩叶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以及无脊椎动物。

【鸣叫特征】
这种鹦鹉常见的叫声是一种快速连续的短促颤音,表现为“keekeekeekeekee...”的声音。当飞行和栖息时,会发出尖锐的叫声和轻微的喋喋声交错。

【繁殖习性】
黄额鹦鹉通常选择在树洞、裂隙或树干空洞筑巢,受地域因素影响条件不同。它们繁殖能力强,但在野外往往是以小家庭形式生活。产卵为纯白色,一般在人类保护下繁殖能力较强。

【外型辨识】
与相似种类的橙额鹦鹉相较,黄额鹦鹉有着鲜艳的绿色体羽、红色带纹及红色臀部斑点而区别开来,红冠鹦鹉这种会显得更小,并且没有红色冠羽。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黄额鹦鹉被列为IUCN近危物种,受CITES II保护。尽管历史上分布范围广泛,但在赤道以南地没有捕食者的岛屿上出现的数量较大。目前受到来自外来鼠类捕食者的威胁以及原生低地森林被砍伐转种异域松树的问题影响。

【地理分布】
其分布地包括新西兰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及其周边边缘卫星岛,以及奥克兰群岛。尤其在斯图尔特岛和奥克兰群岛等捕食者较少的岛屿上,黄额鹦鹉数量相对较多。

【中文名】“kākāriki”(毛利语)
【体重】约为95克
【分类】属当地起源鸟类,具有红额、饱满的黄色额头和肩部、通体绿色,从前额延伸到眼圈处的红色带纹是其显著特征。
【栖息环境】
常栖息于不同高度的森林地带和广阔的森林区,有时闯入果园或者农耕地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