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花蜜鸟
英文名:Cameroon Sunbird
学名:Cyanomitra oritis
【简介】
喀麦隆花蜜鸟(英文名:Cameroon Sunbird,学名:Cyanomitra oritis),是雀形目太阳鸟科蓝花蜜鸟属的鸟类。分布于非洲的尼日利亚东南部、喀麦隆西部和赤道几内亚的比奥科岛。
【外形特征】
- 喀麦隆花蜜鸟体型约为12-13厘米,体重范围在11-15克之间,雄鸟的体重一般在9.8-13.8克,雌鸟的体重则在8.7-11.9克之间。
- 雄鸟头部及头侧至上胸部为金属蓝钢色,带有紫色光泽,颈后以及身体其余部分为橄榄绿色,腹部颜色较亮,带有黄色调,尤其是在两侧区域更为明显。
- 上翼及尾羽深褐色,边缘呈橄榄绿色,其中初级飞羽最为绚丽,部分二级飞羽边缘更宽。
- 雌鸟与雄鸟外形相似,但缺少胸毛。幼鸟则颜色较为暗淡,金属光泽区被棕色或灰色替代。
- 亚种包括bansoensis和poensis。
【生活习性】
栖息于森林下的灌木丛、森林边缘和溪流旁,海拔范围从1200至2100米。偶尔可降至海拔570至670米,尤其是在每年6月至9月期间。这只花蜜鸟亦在800至2800米的原始森林、次生林和林间空地活动。
【鸣叫特征】
喀麦隆花蜜鸟的鸣叫声由一系列间隔均匀的急促哨音组成,其中每个哨音包括“tiu tiu tiwu tiwu tiu tiu”,长度和音高会有变化。此外还伴随着快速的机械哨音和尖锐的‘tiu!’ ‘tik!’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在喀麦隆为3月至4月和7月,以及11月至12月,在赤道几内亚的比奥科岛繁殖季则为4月。其巢结构为梨形,入口建造一个5厘米高的平台,巢由松散的草、根须和苔藓构成,内部铺有纤维和丝棉,设于溪流上方岩石岸边的蕨类植物上,一般距离地面约1米。每次产卵数量为2枚,卵壳布满深棕色的斑点,宽端颜色相对较深。巢穴亦为白腹金鹃的寄生场所。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相关标准,喀麦隆花蜜鸟被划为无危状态。
【地理分布】
- 美洲分布:于尼日利亚东南部、喀麦隆西部以及赤道几内亚的比奥科岛上较为常见。
- 喀麦隆山脉生态区内常见该鸟类,特别是包括巴门达高地、巴科西山、伦皮山、曼恩古巴山、库佩山以及喀麦隆山等地区的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