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大彩鹀
英文名:Glaucous-blue Grosbeak
学名:Cyanoloxia glaucocaerulea
【简介】
蓝大彩鹀,学名为Cyanoloxia glaucocaerulea,属于雀形目美洲雀科。这种中等体型且外观丰满的鸟类具有厚实的喙和较小的头部,原分布于南美东部。
【外形特征】
雄性蓝大彩鹀全身羽毛为深蓝色,额头和臀部发出特别的光泽,腹部略呈灰白色,并具有一块小而明显的黑色面部斑纹。雌鸟体色为暗棕色,上部较深,下部更偏向橙色。幼鸟孵化后呈现橙棕色,背部颜色更深,前额和脸颊可见少许蓝色。
【生活习性】
蓝大彩鹀多栖息在低矮且较为茂密的植被地带,如森林、河岛、沼泽或次生林等。该种鸟类喜好在浓密的灌木丛间传唱,通常一连串快速、高亢而略显混乱复杂的叫声会让人听到,它有时也会发出简短的“psit”或“jit”鸣叫。
【繁殖习性】
蓝大彩鹀的繁殖季节大致是在乌拉圭的10月至12月。它们通常会选择树枝密集的中央位置筑巢,制成的杯巢内通常会有2到4枚鸟卵。
【外型辨识】
雄性蓝大彩鹀全身羽毛为深蓝色,额头和臀部发出特别的光泽,腹部略呈灰白色,并具有一块小而明显的黑色面部斑纹。雌鸟体色为暗棕色,上部较深,下部更偏向橙色。
【保护状况】
IUCN将蓝大彩鹀列为无危物种(LC)。在2022年的评估中,该种鸟类被确认仅作为南美特定区域的分布。
【地理分布】
蓝大彩鹀主要分布在南美东部地区,包括巴拉圭东部、阿根廷东北部及巴西南部。非繁殖季节,部分鸟群会向北迁徙至乌拉圭和阿根廷东部等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