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燕鸻科 > 走鸻属 > 布氏走鸻
布氏走鸻

布氏走鸻

英文名:Burchell's Courser

学名:Cursorius rufus

【简介】
布氏走鸻(Cursorius rufus),又名Burchell's Courser,属鸻形目燕鸻科走鸻属的一种鸟类。该品种得名于英国自然学家威廉·约翰·布氏,并广泛分布在非洲南部较为干燥的地区。

【外形特征】
布氏走鸻体长大概在20-22厘米,重约75克。其上身以淡红褐色为主,翅膀及覆羽同样呈现红褐色。前额沙锈色渐变为蓝灰色的后冠,眼周黑色和白色轮廓形成V型斜延伸至颈部背部。喉部和脸部为白色,胸部则为浅红褐色,黑色腹带与白色腹部构成显著对比。飞羽主要为黑色,在次级飞羽上有宽大的白色尖峰,而下翼几乎全黑,覆羽呈灰褐色,次级飞羽接近白色。喙为黑色,腿为白色。相较于旧羽,新羽的颜色更深、更丰富。幼鸟通常带有黑色斑点和淡色条纹,未有成鸟头部的黑白特征标记。

【鸣叫特征】
布氏走鸻会发出三种不同的叫声。在起飞时发出单音'chuk',飞行中则会发粗犷的双音'chuk chuk',而与其他鸟类或同类接触时会发出有节奏感的三音节'kok-kok-kwich'或'kwirrt-kwirrt'。

【生活习性】
其偏好生活环境包括开阔的草地、休耕地,过度放牧草地以及烧过的草地,也能在砂质或砾石沙漠中找到。生活习性上,布氏走鸻以昆虫为主食,特别是收获白蚁,主要通过在地面快速奔跑的方式捕食。有时它们也会挖掘软沙以获取食物。它们以成对或小群形式活跃,偶尔形成十只左右的小群。

【繁殖习性】
育雏期几乎为全年,但主繁殖期为8月至12月。布氏走鸻的行为为一夫一妻制,其巢就是一个在裸露地面挖出的小槽穴,有时候巢会置于附近的动物粪便、小石头边。一窝通常产两枚蛋,也有少数只产一枚。巢卵在颜色上从奶油白到浅石色或淡黄褐色不等,带有明显的深色斑点,大小约为27.8-32.9毫米×22.8-26.2毫米。至于孵化与离巢的详细时间尚不清楚,但据估计可能由双亲共同孵育。幼鸟和黑腹走鸻的雏鸟相似。

【外型辨识】
布氏走鸻与黑腹走鸻的主要区别在于体型较小,颜色较深,头部后方有独特的锈斑,飞行时后翼全黑。成鸟的蓝灰色后冠和白色的次级飞羽是它们的显著特征。幼鸟有黑斑和浅色条纹,与成鸟有很大区别。

【保护状况】
在IUCN的红色名录中,布氏走鸻被列为无危物种(LC),尽管如此,在其分布区域的干旱区仍然较为常见,在南部区域的数量则有所减少,可能由于不当放牧和家畜的干扰。因此,南非的畜牧业区应该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维持其生物多样性。

【地理分布】
布氏走鸻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的亚热带干旱平原,覆盖了从西南安哥拉至南非南部与东北部的广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