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色走鸻
英文名:Cream-colored Courser
学名:Cursorius cursor
【简介】
沙色走鸻(Cursorius cursor),属鸻形目燕鸻科走鸻属,主要栖息于中东和北非的开阔半沙漠地带。体型中等,长19至24厘米,体重在102至156克之间,翼展51至57厘米。
【外形特征】
沙色走鸻的上体为淡沙色或沙红褐色,头部饰有从眼后延伸至颈背的黑纹,被上方的白色条纹框住。下体颜色渐变为沙色调,腹部则为白色。翅膀上部的初级飞羽及覆羽显示黑色,与次级覆羽和次级飞羽构成强烈对比;翼底部和翅膀前肢为黑色,并在次级飞羽边缘处表现出窄白边。喙为黑色,腿和脚为黄白色。幼鸟的羽毛呈现沙色和黑色,头部的图案不显著。成鸟的主翼羽尖端为沙色,不同亚种之间存在颜色深浅、腹部的暗色范围,以及体型上的差异。
【生活习性】
沙色走鸻生活在温暖至炎热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海拔范围通常低于800米,最高记录能够达到2400米。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通过奔跑或挖掘的方式捕食甲虫、蝗虫、白蚁、蟑螂、蛆虫、蚂蚁、臭虫、苍蝇等。在接近人类活动区域时,如村庄或沙漠道路,沙色走鸻会取食被猫粪吸引的昆虫或因车辆导致的路杀昆虫。软体动物、蜘蛛、等足目、蛛形纲、种子,甚至是小型蜥蜴和蜗牛也都被它们列为食物来源。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具有各异的鸣叫声,具体体现为重复的尖锐“wit”或“krit”音,以及粗糙的“hark”或“praak”声,尤其是飞行时频繁发出。在喂食时,沙色走鸻会发出类似“wut-quoi”的声音,遇到雏鸟时,还会用“qua qua”或“cluck”来引导。
【繁殖习性】
沙色走鸻主要在2月至6月进入繁殖季节,鸟巢则建在裸露的地面上,为浅坑形式。一只成鸟通常产下两颗蛋,有时也会产下三颗蛋。这些蛋的颜色从奶油色到淡黄色不等,表面带有棕色斑点,平均尺寸为34.7毫米×27.1毫米,孵化期持续18至19天。雏鸟生下来时带有细碎斑驳的羽毛,呈现出沙红褐色和白色相伴的颜色,并带有少许暖色调点缀。成鸟通常通过伪装巢穴或者假装孵卵,以提高幼鸟免受侵害的安全性。幼鸟一般在出生后26至30天后就能离巢。
【外型辨识】
沙色走鸻的鉴别特征在于苍白的下体,相对其他下体部分缺乏明显的色彩对比。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幼鸟和成鸟的羽毛花纹有显著区别,幼鸟没有任何明显的头部图案。
【保护状况】
在全球范围内,沙色走鸻的种群数量被列为稳定。然而,其间或偶见数量的波动。近年来在欧洲中部迷鸟记录明显减少,该种群在土耳其东南部繁殖,位于仅数个偏僻的中心地区,黎巴嫩最近确认的繁殖也见于数量相对较少的群体中。据估计,阿拉伯半岛的繁殖种群数量保守地约为4万对,在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部分位于沙特阿拉伯北部和中部,并在索科特拉岛最多见,约为500对。另外,约旦的Azraq沙漠国家公园有几百对的沙色走鸻生活,同样以色列的情况也差不多。
【地理分布】
沙色走鸻主要分布于东非加那利群岛以及北非沿至西亚的广泛地区。其确切的繁殖区域遍布中东,东至土耳其东南部和索科特拉岛,西至伊朗西部至土库曼斯坦,再往南至印度西北部。阿拉伯半岛以及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边缘则是过冬的主要地区。非繁殖区则在芬兰、爱尔兰和英国等,这些地区中仅偶尔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