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走鸻
英文名:Indian Courser
学名:Cursorius coromandelicus
【地理分布】
印度走鸻分布于南亚次大陆的干旱平原,主要集中在恒河与印度河流域之间地区,北至巴基斯坦北部,南至尼泊尔南部和斯里兰卡西北部的干燥地带。在中国,该物种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香港及海南岛。
【外形特征】
成年鸟类体长约23-26厘米,翼展约为58-60厘米。它们上身呈沙灰色,并带有白色尾部;头部的冠部为亮红褐色,黑色眼纹由喙延伸至眼眶;胸腹部颜色多为肉桂色至栗色;腹部中心带黑色区,尾下纯白;翼上黑色主羽及次级飞羽与灰褐色覆羽形成鲜明对比;翼下暗灰褐色;主羽黑色边缘白;喙呈黑色,腿为白色。幼鸟体色较深,头部及冠部深棕,点状矫色。
【鸣叫特征】
该鸟有时被认为较安静,但在受惊起飞或孵化时期会发出粗哑响亮的声音,例如“gwaat”或“wut”,有时声音会减弱,并且孵化时会发出较低的哼声。
【生活习性】
栖息于干燥石质平原、盐碱地、灌木丛生的荒地、已耕作过的土地、过度放牧区及城市周边裸露牧区,并有意规避降雨地区。繁殖季节外时,它们通常以小群(数量最多为10只)的方式活动。主要依赖甲虫及其幼虫、蚱蜢、蝼蛄等昆虫,以及偶尔捕食一些小型软体动物为食。通过快速奔跑然后突然停止的方式捕捉食物。
【繁殖习性】
从2月至8月为繁殖季节,在此期间,印度走鸻会建立简浅坑作为巢穴,并通常产蛋2枚,但有时也产3枚。蛋壳多为石赭色,并带有深棕色斑点。孵化通常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约35天。幼鸟上体颜色斑驳,呈姜黄色、奶油色及褐色,下体奶油色,并带姜色胸部。腿色灰。双亲共同抚养幼鸟,但主要由雌鸟负责。
【外型辨识】
与沙色走鸻相比,印度走鸻的颜色较为鲜艳,且眼睛黑色条纹更宽,面颊黑色框更为明显,冠部多栗色,胸腹部显红褐色。飞驰时,其臀部呈白色,飞行中尾部不像沙色走鸻那样黑色对比鲜明。
【保护状况】
IUCN评估其状态为无危(LC)。然而,尽管在斯里兰卡被列为极危,但其他区域该种较为常见,但在一些地方因农业扩张和城市化,其数量已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