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丝雀
英文名:Protea Canary
学名:Crithagra leucoptera
【简介】
白翅丝雀(学名为Crithagra leucoptera),是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的小型鸟类。该鸟栖息于沿海低山及低矮灌木丛,主要分布在南非西开普省的特定区域。
【外形特征】
白翅丝雀体长约15至16厘米,重量在18至24.8克之间。其头部至上体呈灰褐色,额部至颈背有深色条纹,肩部和背部布满宽幅深色斑点,尾羽覆羽颜色类似背部,尾端泛白或淡黄,眉线为淡黄色且不够明显。眼周、颊部和下巴为黑色或深褐色,耳羽和颈侧为灰色,胸部和两侧则为淡黄褐色,下方具有深褐色或灰褐色条纹,下腹部和肛周为白色或淡黄色,喙部从淡黄至粉红肉色不等,腿色为黑色或深棕色。
【鸣叫特征】
白翅丝雀鸣叫声响亮,包含多种笛音、颤音和流畅的颤音,还夹杂着叽喳声和嗡嗡声。其鸣唱有如“weety weety chipip cheewee witty wipwipwip chiriri cheewip jeeer”,有时会夹杂着其他鸟儿的叫声;当受惊或焦虑时,会发出“tree-lee-loo”的声音。
【生活习性】
白翅丝雀通常在低矮植被中、地面上或灌木下觅食。它们的食物构成以种子、花蕾、花朵和果实为主,同时偶尔食用昆虫。白翅丝雀探开花苞吸食花蜜,并从盛开的花序中获取种子或撕开花蕾。
【繁殖习性】
白翅丝雀是季节性繁殖的鸟类,繁殖季节通常为8月至10月,一夫一妻制。雌鸟每年每巢产卵2-4枚,卵白色或淡蓝色,带有细点或线状的红色至紫黑色斑点;孵化期为17天。雏鸟成长期由双亲轮流喂养,直到需要更长维护的14天结束。
【外型辨识】
白翅丝雀最具标志性的特征是其独特的白色双翼纹及黑色下巴。
【物种区别】
白翅丝雀与白喉丝雀或条纹头食籽鸟有着显著的区别。白喉丝雀具有白色的下巴和喉咙、黄绿色的臀部及没有明显翅纹;而条纹头食籽鸟有淡色喉咙及宽广的眼眉。白翅丝雀的显著特征是独特的白色双翼纹及黑色下巴。
【保护状况】
白翅丝雀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近危”(NT),表明其数量有所减少,但依旧可以被找到。
【地理分布】
白翅丝雀仅分布于南非西开普省的特定区域,包括成熟普罗蒂亚灌丛、山谷森林和低山区森林。其分布范围不特别邻接海岸或未被直接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