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燕雀科 > 丝雀属 > 黑喉丝雀
黑喉丝雀

黑喉丝雀

英文名:Black-throated Canary

学名:Crithagra atrogularis

【简介】
黑喉丝雀(英文名:Black-throated Canary,学名:Crithagra atrogularis)是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的一种常见的小型鸟类,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共和国、肯尼亚、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地。以黄褐色的羽毛和鲜亮的黄色臀部、黑色喉部(特别是雄鸟)作为其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
黑喉丝雀体长为10.5至12厘米,体重一般为8至10克。其羽毛的颜色主要是灰色和褐色,翅膀和尾羽的边缘带有黄色色调,而最显著且亮丽的黄色是其臀部。雄鸟的颜色比雌鸟更鲜艳一些。雄鸟的额部、头顶和背部呈现出浅黄褐色过镀成灰色,而其两侧则有宽大的深褐色条纹斑纹,脸颊的部位为灰褐色或白色,并带有细小白斑,耳羽部分也有浅黄色不明显的超眉纹。雌鸟与其相较之下胸部颜色较暗淡灰白,部分颜色模糊,胸部边缘清晰而温暖的棕色,有密集的黑色条纹。幼鸟与成鸟的体色有不同之处,呈现棕色的色彩,脸颊偏暖,喉咙白色,而下体带有温暖的棕黄色。

【鸣叫特征】
黑喉丝雀的鸣叫为新鲜且悦耳的清脆口哨声和颤音,它会组合歌唱一系列的短而悦耳的旋律与声音。其特有的表演是超过一至两个音符的“soooe-sweee”的音调。

【生活习性】
分布在低地干燥的开阔林区,也活动于大叶林木、果园、农田边缘、草地路旁和城中心的花园里。在较干旱地区的河岸灌木林中活动,并且喜欢聚集到水边饮水。在非繁殖季节,个体有时会组成数量庞大的集群,夜宿于灌丛、荒地和机场附近的草地。他们迁徙至水源充足的地方觅食。

【繁殖习性】
黑喉丝雀繁殖的季节一般在赞比亚为9月至6月,而在南非为6月至4月,可能会产下两窝蛋。鸟类配对之后,雄鸟会进行飞行舞来吸引雌鸟。然后精心构造鸟类巢穴,通常位于树木或灌木丛中,高1至15米,由细枝、干草和植物纤维构成(通常是干草制作的)。黑喉丝雀的蛋多为尖顶的紫色或灰色,每窝蛋的数量一般为2至4个。在12至13天内孵化后,受填满食物的雄鸟照料其喂养,直到小黑喉丝雀可以独立行动。出窝后大约需要十七天的时间,雏鸟即可以在野外生活,保持一年的连续循环时间进行多次繁殖。

【外型辨识】
与相似度较高的肯尼亚黄腰丝雀和黄臀绿雀相比,黑喉丝雀咽喉部明显存在黑色或深黑色斑块,而非其他鸟类那样一个狭窄的暗条纹特征分布。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分类,黑喉丝雀被列为无危物种(LC)。在一些地区,这种鸟类被大量捕获,用于笼鸟饲养和贸易,但总体来说,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地理分布】
黑喉丝雀的广泛分布在非洲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包括沿灌溉区以及由于土地变化而新开发的地区。其地理分布因生存环境遭受威胁而有不同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