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燕雀科 > 丝雀属 > 白喉丝雀
白喉丝雀

白喉丝雀

英文名:White-throated Canary

学名:Crithagra albogularis

【简介】
白喉丝雀(学名:Crithagra albogularis),又称为白喉管舌雀,归属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体长平均约为15厘米,全身羽毛显着暗淡,但在臀部显示出鲜艳的黄绿色调。其厚实的角质喙和棕色虹膜也显著地突出了它区别于其他鸟类的属性,腿一般显现为棕色或稍带粉红的棕色。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白喉丝雀显示了灰褐色至棕色的冠顶、颈背至大部上体,顶部和肩部带有更深的条纹,颈侧和侧面较浅。眼眉线至眼后出现淡色或白色,右侧眼眶下方有一个窄且白色的月牙形斑。眼睑至眼睛旁和髭纹至耳羽体现出深棕色,围绕着略微带淡淡赭棕色的面部轮廓。臀部及尾上覆羽呈现出鲜亮的绿黄色,最长的尾上覆羽呈现出灰棕带绿黄尖端的色彩,尾部则以深棕乃至灰褐色为主,边缘偏明亮,上翼区颜色较深,翼次级与初级飞羽和主覆羽上缘为淡紫灰或灰色,中覆羽尖端带有淡色边缘,飞羽边缘为淡黄色,下巴和喉咙为白色,下体可能带有些许变化的淡色光晕和斑点,腹部和尾下覆羽为纯白色。眼珠颜色为棕黄色,喙部上方颜色偏深棕色,下方为浅黄色至棕色。脚通常呈现为棕色或带有粉红的棕色。

雌性与雄性在外观上非常相似,只是可能臀部的颜色比雄性暗淡。

雏鸟更接近成鸟形态,但其上体和下体颜色较深,背部乃至肩膀有更明显的条纹,胸部则可能带有斑点,随时间逐渐变得与成鸟相似。

【生活习性】
白喉丝雀偏好在低地干旱或半沙漠植被中生活,常被发现在灌木区和荆棘丛间。其适应性极强,能够栖息在沿海的芬博斯植被区、沙漠边缘、沙丘区,甚至岩石山坡的灌丛、干涸的河床和耕作区的边缘。在非繁殖季节,白喉丝雀会有广泛的迁徙现象,根据水源位置而移动。

【鸣叫特征】
雄鸟常在树枝顶端或电线边唱歌,该歌曲结合了清脆的音乐音符、干燥的颤音和尖锐的鼻音,包括“weetle, weetle, frrra, weetle, frree tee, chipchipchipchip”等声音,显示出极大的歌唱变化性和创造性。与其他如硫黄丝雀、纹头丝雀和黄丝雀的鸣叫声相比,白喉丝雀的歌声会展现出独特圆润和轻柔的'louie'音素。叫声常表现为上升的鼻音'djlui',深层的'squee-yik',在飞行起飞时会频繁出现,包括许多颤鸣声和叽叽喳喳的声音。

【繁殖习性】
白喉丝雀通常在全年繁殖,但主要根据降雨情况决定。在干旱地区,繁殖是不规律的,甚至有时不会发生。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每窝产卵2-4枚,蛋色为白色,表面可能带有散落或规则排列着的红棕色至紫黑色斑点。巢通常由雌鸟单独建造,采用荆棘、植物纤维、草茎、根须和野生铁线莲的卷须等材料构成,巢通常放置在超过1-3.5米高的荆棘丛或树叉处。雌鸟孵化蛋,孵化期从14到18天,雏鸟结束为15-19天。

【外型辨识】
其显著的特征,诸如白色喉咙、不同于白翅丝雀(黑下巴与淡色喙)等等,特别有助于辨认。

【物种区别】
与硫黄丝雀、纹头丝雀和黄丝雀等清晰区别在于白喉丝雀演唱中特有的丰富、柔和和圆润的'louie'音符。

【保护状况】
白喉丝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最低关注等级(无危),意味着它在某些地区的普通分布状况。它们自然栖息于非洲西南部和南部省份,包括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莱索托以及南非,主要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的干旱灌木地带及高海拔草原。

【地理分布】
这些地区的干旱和荒漠化并不会显著影响白喉丝雀的生存。白喉丝雀作为一种广泛的迁徙性物种,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强烈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多样的环境条件下生存。通过栖息于多种植被类型,它们的自然栖息地范围覆盖相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