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灰蕉鹃
英文名:Eastern Plantain-eater
学名:Crinifer zonurus
【简介】
东非灰蕉鹃(英文名:Eastern Plantain-eater,学名:Crinifer zonurus),属于蕉鹃目、蕉鹃科、灰蕉鹃属的大中型鸟类,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的开放林地与灌木区。它体型约50厘米长,体重一般在392至737克之间,构造了显著的灰褐色外观,提供生活在开阔森林和农田的理想伪装。
【外形特征】
东非灰蕉鹃全身呈灰褐色,头部和胸部带有暗棕色的鳞状斑点,带有银色条纹。背部及翅膀覆羽呈现灰色,尾部也有阴暗的条纹,飞行时可显见白色翼斑。为了识别异类,羽毛的颜色和喙的形状,尤其是喉部的羽毛冠和喙的颜色对于与其他种类如西方灰蕉鹃区分来说十分关键。
【鸣叫特征】
该物种发出生动的咯咯声、吠叫声和类似歇斯底里的声音,鸣叫声快速且尖锐,有时仅单独发出一个“kwah”的音,飞行时还伴随低沉的“ka”声。这种多样化的鸣叫特征有助于个体间的沟通与领域标记。
【生活习性】
东非灰蕉鹃通常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开阔林地、灌木和农田,也常出现在人工绿化区域,如城市花园和公园。主要食物来源为各种果实和花朵,包括无花果、Musanga和Daniellia oliveri的花朵。季节性迁移现象可见于苏丹、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可能与可食用资源的季节变化有关,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群体不超过五只。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可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一般在苏丹为3月至5月,埃塞俄比亚为2月至3月,刚果民主共和国为11月至3月期间,在乌干达多数为2月,肯尼亚则在8月至5月。雌鸟下卵后,将幼鸟安置在由干树枝构建成的巢中,每次产2-3个白色卵球,每个卵典型尺寸为43mm×38mm。
【外型辨识】
该鸟分布在从乍得与苏丹西部,通过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到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和坦桑尼亚西北的部分地区。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这一物种当前被评估为无危(LC)。
【物种区别】
西方灰蕉鹃尾部无白色条纹,胸腹部带有条纹,且翼轴颜色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