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蕉鹃目 > 蕉鹃科 > 灰蕉鹃属 > 白腹灰蕉鹃
白腹灰蕉鹃

白腹灰蕉鹃

英文名:White-bellied Go-away-bird

学名:Crinifer leucogaster

【简介】
白腹灰蕉鹃(学名:Crinifer leucogaster)属蕉鹃目蕉鹃科灰蕉鹃属的鸟类,是非洲东部特有的物种。其显著特征包括白色的腹部和突出的灰色羽冠。

【外形特征】
成体长约50厘米,尾长24-25厘米,体重介于170-250克。全身呈灰色,腹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头部两侧、食道和胸部灰色。这种鸟有一个突出的60毫米长的棕色灰色长尖顶羽冠,顶部有暗褐色的装饰。飞行时可见的是黑色翅膀上的白色斑块,而尾巴则为黑色,具有宽阔的白色条带。成鸟的喙是黑色或豆绿色,在繁殖季节变为黄色。眼睛呈榛褐色,腿和脚为黑色。幼鸟的外观与成鸟相似,只是羽毛更偏棕色调,特别是翼羽覆盖处。

【生活习性】
这种蕉鹃栖息于低海拔热草原和疏林草原,最高栖息地海拔可达1700米。其活动范围通常固定,不会孤零零地四处迁徙。白腹灰蕉鹃主要以阿卡西亚树的果实、花朵、种子和嫩芽为食,在生长季节特别偏爱阿卡西亚tortilis的白色嫩荚。

【鸣叫特征】
白腹灰蕉鹃的鸣叫声丰富多样,包括鼻音的“gwah”,较短的“wak”,拉长的“nyaaah”,以及标志性的“gorrwAAay”音,这是一个“go-away-bird”的名字来源。

【繁殖习性】
繁殖时间通常从2月持续到7月(在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2月至8月(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在乌干达东北部为7-8月。巢穴由细枝构成,通常位于3到12米高的树上,特别是阿卡西亚树型的树木中。每个巢产2至3枚鸡蛋,淡青色且经常带有光泽,孵化期大约27-28天。两者都会参与孵化和育雏。

【外型辨识】
相对于东非灰蕉鹃而言,白腹灰蕉鹃具有洁净的白色腹部和黑色喙的特点,从而易于区分。与棕脸灰蕉鹃的差别则在于白色腹部、缺乏深色面具和更高的羽冠。

【物种区别】
与其他的灰蕉鹃一样,这种鸟体型中等,虽同为蕉鹃科,却因独特的外观和地理分布而显区别。比较时得注意的主要特征包括腹部颜色、喙的呈现颜色和羽毛冠的高度差异。

【保护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没有准确的数据提供种群数量,资料显示,该物种在许多区域仍然丰富。因此,对于保护该类物种的重要性,及对生态适应的研究,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地理分布】
白腹灰蕉鹃集中分布在东非的阿卡西亚草原范围内,具体包括索马里各主要地区、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乌干达东北部的卡罗莫贾和提索、肯尼亚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坦桑尼亚东部高原(西至塔博拉,南至鲁阿哈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