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椋鸟科 > 肉垂椋鸟属 > 肉垂椋鸟
肉垂椋鸟

肉垂椋鸟

英文名:Wattled Starling

学名:Creatophora cinerea

【简介】
肉垂椋鸟(英文名:Wattled Starling,学名:Creatophora cinerea)隶属于雀形目、椋鸟科,广泛分布于东部和南部非洲的草地和开阔林地。

【外形特征】
肉垂椋鸟身长约为21厘米,具有灰白色为主色调,黑色的翅膀和尾巴,以及显著的白色臀部。在非繁殖期,雄性头部多为淡灰色羽毛,仅眼后有黄色裸露皮肤;进入繁殖季节,雄性头部、下巴及喉咙处失去羽毛,展示出黑色肉垂和黄色裸露皮肤。雌鸟和幼鸟的飞羽与尾羽则偏暗褐,而非黑色。

【鸣叫特征】
此物种以一种长达20秒的嘶哑声鸣叫著称,主要公鸟在求偶期向雌鸟传达信息,并在群体中自由传播。鸣叫还包括双音节警报声、三音阶飞行鸣叫以及女性特有的高频颤鸣音。

【生活习性】
肉垂椋鸟多栖息于短草草原和开阔的灌木地带,群体数量从数十至数千不等。它们倾向与大型哺乳动物共生,捕食由宿主活动惊扰的昆虫。其食物主要为各种昆虫如蝗虫、甲虫、白蚁等,偶尔也会获取水果及花蜜。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与其区域内的昆虫资源丰度息息相关。在埃塞俄比亚,该阶段发生在5月至8月,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则为4月至5月及7月至12月。它们进行群繁殖活动,有时一个繁殖群落包含了成千上万的窝。鸟巢呈球形,侧面开有入口,树或灌木枝间高度在1至10米不等。每窝繁殖产卵3至4个蛋,蛋壳色淡蓝,表面可能略带棕色斑点。孵化期大约为11天,雏鸟亲生后在13至16天就离开巢穴,此时大约刚能开始飞行。

【外型辨识】
该种群的关键辨识标志在于繁殖期雄鸟呈现的黑色肉垂及黄色裸露皮肤与白色臀部。在非繁殖季节,雄性头部有部分羽毛保留,仅眼后裸露黄色皮肤。雌性和幼鸟的飞行及尾部羽毛显褐色。当这些动物飞行时,黑色的飞羽和尾部以及白色臀部相结合,便于识别。

【保护状况】
肉垂椋鸟的保护等级为IUCN无危。

【地理分布】
肉垂椋鸟广泛分布于东非和南非,从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及南部索马里,南方到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并西向延伸至安哥拉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南非的各大地区。此外,其栖息区域也偶现于西非和南部非洲的零星分布处。

**主要分布区**:
- 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一方索马里地区
- 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 安哥拉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南非地区
- 零星分布在西非和南部非洲区域

肉垂椋鸟是属于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椋鸟科的一种鸟,嘴喙尖长且呈黄色,羽毛灰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