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色针尾雀
英文名:Pallid Spinetail
学名:Cranioleuca pallida
【简介】
淡色针尾雀(英文名:Pallid Spinetail,学名:Cranioleuca pallida)是雀形目灶鸟科针尾雀属的一类小型鸟类。它主要栖息在巴西东南部山区,特别是森林中附生植物丰富的地带。
【外形特征】
淡色针尾雀体长约14-15厘米,体重约11-12克,头部具有宽大的白色眉纹,眼前方有黑色斑点,眼后方有一深棕色带。背部和臀部呈赭橄榄色或橄榄棕色,尾羽暗红褐色,尾端无羽枝,呈现尖刺状。翼上的大覆羽和中覆羽红褐色,初级覆羽为深棕色,飞羽色淡为暖橄榄棕色。下体从喉咙的亮肉桂棕橄榄色逐渐过渡到腹部的淡棕橄榄色。
【生活习性】
淡色针尾雀常单独或成对在海拔700至2150米的山地森林、林地或成熟的次生林中活动,并常常加入混合物种群。这类鸟类以昆虫为食,善于在树枝上攀爬,甚至倒挂捕食,从藤蔓、枯叶、树皮、果实和花朵中寻觅食物。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的鸣声为一系列加速的清晰哨音“psi”,伴随着滚动的“psrrrrr”音,有时还会重复或混合悦耳的音符。其叫声也被描述为“tééé-ssik, tséé-ssik”。
【繁殖习性】
淡色针尾雀可能在南半球的春夏季进行繁殖,这可能是一夫一妻制的情境。它们的巢由苔藓和地衣构成,呈球形,侧面入口,通常置于树枝或附生植被上方。具体的孵化和育雏细节尚不清楚。
【外型辨识】
该鸟类的头部冠区为红褐色而非棕褐色,这与绿针尾雀显著不同。而其幼鸟背部相较于成鸟要暗淡许多,且缺少红褐色的冠部,下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橙黄色调。此外,在地理分布上,淡色针尾雀与纹顶针尾雀是姐妹种,两者与绿针尾雀有密切的关系。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淡色针尾雀当前的保护级别为无危,但在巴西的一些受保护区域(如Itatiaia国家公园和Augusto Ruschi生物保护区)内,其分布存在差异。由于大量森林被砍伐,这一适宜栖息地已减少。
【地理分布】
淡色针尾雀主要分布于巴西东南部,从戈亚斯州到巴拉那州东部。华南地区,淡色针尾雀于800米以下的山坡及平原丘陵地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