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针尾雀
英文名:Marcapata Spinetail
学名:Cranioleuca marcapatae
【简介】
秘鲁针尾雀(学名:Cranioleuca marcapatae)是雀形目灶鸟科针尾雀属的一种特有种鸟类。
【外形特征】
秘鲁针尾雀体长约14.5至16厘米。灰白色的脸部、红栗色带黑色侧边的冠羽和短羽冠,灰白色的喉咙,灰黄色的胸部和腹部以及赤褐色的背部、尾部和翅膀是其主要识别特征。虹膜为红棕色,上喙呈灰色角质,下喙呈银到蓝灰色,腿和脚呈橄榄绿色。
【鸣叫特征】
其鸣声响亮,由下降且加速的一系列高音液态音符组合而成,如“tew ti-ti-ti'ti'titititi”。其另类叫声包括尖高且流利的“tew-tik”和“tewp”。
【生活习性】
秘鲁针尾雀全年定居于其栖息地之中,主要以捕食昆虫为食。它通常在2至10米的高度觅食,在离地面环境中活动,如苔藓、凤梨科植物和树皮表面。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繁殖季节约在3至6月期间。它们倾向于将巢穴置于高处的树枝末端,巢构造呈杯状,并且具有摇摆性,巢筑筑材料一般涉及细枝,芦苇茎杆,根和干草等。巢的特别之处在于使用了蜘蛛网并涂上了苔藓、地衣、树皮等。一个巢产卵3至4枚。
【外型辨识】
成鸟全身理应黑色,显现出紫色金属光泽,具有簇状绒黑色的面部羽毛,并向前延伸盖住嘴巴的部位除外;嘴则基部前额为绒黑色羽丛,嘴峰全为绒羽覆盖。头顶部和颈部具有鳞片状斑,背部、肩膀、腰间和尾上覆羽呈现黑色带有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膀的飞羽黑褐色,外边显示出光泽美;尾巴羽为黑褐色,羽尖有着金属光泽。最外侧的一对尾羽异常伸长,长度为正常尾羽的三倍左右,并且尾干与末端羽毛分离,形成扇形尾状。胸腹部为黑色带鳞状的蓝绿色光泽,而胁部则为烟灰色,其他腹、尾下部位羽毛和翅膀边缘为灰色。
【地理分布】
秘鲁针尾雀仅分布于秘鲁东南部的库斯科省,栖息于该区域乌布班巴河和马尔卡帕塔河流域的湿润常绿山地森林中,偏好Chusquea竹丛地带。此外,其分布在南美洲某些地区,如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价,该物种被认为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