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针尾雀
英文名:Red-faced Spinetail
学名:Cranioleuca erythrops
【简介】
红脸针尾雀(学名:Cranioleuca erythrops),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的针尾雀属。该物种以其独特的红褐色面部和冠羽著称,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
【外形特征】
红脸针尾雀体长14至15厘米,体重介于13至20克之间。两性羽毛相似,特征明显的红褐色脸部和冠羽、富丽的橄榄棕色颈部和背部,以及更为鲜艳的臀部和上尾覆羽形成显著区别。其翅膀和尾巴部分颜色为红褐色,尾羽末端无羽支,呈现典型的针状。下体呈淡橄榄褐色。幼鸟的特征则包括较浅的橄榄棕色冠羽、较暗的翼羽边缘、橙色染色的喉部和胸部,有时可见淡色眉纹。
【生活习性】
主要生活在低至中海拔的亚热带山地森林及林地,包括成熟的次生林,栖息区域从300米至1000米以上。红脸针尾雀通常独自或成对出现,并可能与其他种类共同觅食。其主要食物为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偶尔食用Cecropia树木上的蛋白质团块。它们在森林中层活动,寻觅树皮、苔藓、枯叶及枝干上的猎物。觅食时,它们常采用倒挂姿态,以提高捕食效果。
【鸣叫特征】
以其高音速的快速刮擦颤音闻名,常被称为一系列尖锐的‘seet-seet-seet-se-e-e-e-e-e-e-e’或‘ukukuk-ikikikikik’。叫声中还包括短促的‘prrreep’声,以及‘chi-tik’或‘chiti-chik’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3月至6月间,但有时可跨越至11月份(在厄瓜多尔)。巢通常由苔藓、藤茎及枯叶构成,入口位于底部,而内部则铺垫有植物纤维和叶子。巢通常悬于树枝顶端,离地面高度约5至12米。外部以藤茎与干草伪装,以减少天敌侵扰。
【外型辨识】
红脸针尾雀可以通过其红褐色面部和冠羽与其他针尾雀属物种区分,并且其体型和色彩模式也有独特之处。尽管存在一定的亚种差异,现今仍然需要更多具体分析。
【保护状况】
当前归为IUCN无危物种(IUCN:LC)。
【地理分布】
红脸针尾雀分布在哥斯达黎加至厄瓜多尔西部,包括哥伦比亚及巴拿马的部分地区。在中美洲,主要见于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山区;在南美洲,它们位于哥伦比亚西部至中部安第斯山脉及圣卢卡斯山脉北部,以及厄瓜多尔西部安第斯山脉南部至阿苏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