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短嘴旋木雀
英文名:White-throated Treecreeper
学名:Cormobates leucophaea
【简介】
白喉短嘴旋木雀,学名为Cormobates leucophaea,是一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的中小型旋木雀。其主要栖息于该地区的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
雄鸟指名亚种呈深棕色,额头有灰色斑点,额头亦有模糊的白色眼圈。翅膀上有宽阔的对比鲜明的红棕色横纹。喉咙纯白,逐渐过渡到黄白色腹部。腹部两侧和侧腹为灰棕色,饰有黑色边缘的奶油色条纹。幼鸟背部有黑色边缘的暗白色羽毛轴纹,上胸有时有细小的灰色斑点,下腹部和尾下覆羽有明显的肉桂棕色色调。雌鸟脸颊有锈橙色斑点。
【鸣叫特征】
白喉短嘴旋木雀的领地鸣叫通常由两性发出,一系列快速重复、随后逐渐缓慢的穿透性笛音,可以持续约5分钟,断断续续的音符之间有间隔,是它们的交际手段。雄鸟还单独发出连续上升减弱的音符,带有轻微的颤音。而在繁殖期间,雌鸟偶尔发出摩尔斯电码似的声音。
【生活习性】
白喉短嘴旋木雀是一种主要以昆虫,具体为蚂蚁和蜘蛛成虫及幼虫为食的鸟类,也会偶尔食用金合欢或桉树的树液,罕见地摄取花蜜。觅食时,它们多栖息在树干或树枝上,多不会在地面活动。
【繁殖习性】
白喉短嘴旋木雀繁殖季节主要是从每年的8月持续到次年1月。巢一般由雌鸟单独建造,需时约7至15天。其巢由树皮纤维、草和苔藓构成,内部铺垫有更细的树皮、毛发和羽毛,并放置在树洞中。繁殖成功率为2至3枚蛋,其他情况下可能会产下四枚蛋。其蛋壳一般为光滑的白垩色,带有深红棕色至紫黑色的圆形斑点,主要分布于较大一端。
【外型辨识】
与其他旋木雀种类相比,白喉短嘴旋木雀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没有颜色对比形成明显的头部和背部差异。比较而言,红眉短嘴旋木雀的头部与棕色背部形成明显的对比,而白喉短嘴旋木雀则整体呈均匀的深棕色。此外,白喉短嘴旋木雀的翼下有浅色横条纹,与红眉短嘴旋木雀显著不同。
【保护状况】
白喉短嘴旋木雀归类为无危(IUCN LC)。根据《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法》(1974年),该鸟种在澳大利亚受到保护。
【地理分布】
白喉短嘴旋木雀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包括Gulf St Vincent(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和昆士兰州东南部,最北端可达Mount Spec和Cooktown。干旱的硬叶林地是其主要栖息地,这种林地内多有粗糙树皮的桉树,例如弦叶桉和铁木。这种树种似乎能为白喉短嘴旋木雀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并且也可能是其筑巢地和繁殖地。这种林地环境对于其生存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