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鹃鵙科 > 鸦鹃鵙属 > 黑脸鹃鵙
黑脸鹃鵙

黑脸鹃鵙

英文名:Black-faced Cuckooshrike

学名: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简介】
学名:Coracina novaehollandiae,别名:黑面鵙、大鹃鵙。

【外形特征】
成年黑脸鹃鵙体长32至34厘米,体重89至148克。头部、背部和翅膀覆羽呈淡鸽灰色。头部包括额部到眼睛、头部侧面、颈部和喉部为绿色黑色,面呈黑色,眼睛下方一圈例外。翼缘主翼覆羽黑色,边缘有浅灰色,飞羽黑色,边缘与尖端为白色,尾羽黑色,尖端白色,中央两根羽毛灰色。下体呈淡灰色,翅膀下覆羽白色;虹膜、喙和腿为黑色。幼鸟特征略有不同,前额为黑色混杂灰色,眼周、耳羽为黑色,脸颊、喉部白色,喉部有箭头状黑条纹,头和上胸有灰色细弯月形条纹。

【生活习性】
黑脸鹃鵙属于杂食性鸟类,在澳大利亚和南新几内亚广泛分布。在各种林地生境和城市地区,如悉尼和珀斯的电线杆上也能见其踪迹。主要栖息环境包括郁闭森林、边林、空地、次生林、草原、桉树林、公园、花园,甚至包括农田、海岸林、红树林、松木丛和耕地。繁殖期在南半球不同地区会依据季节变化。

【鸣叫特征】
黑脸鹃鵙能发出欢快悦耳的声音,常见的鸣叫声包括重复的“shri-lunk”声,这种声音通常在飞行中听到;还有“plee-urk”的哀怨叫声,还有悦耳的滚动、咕噜声、颤音,以及刺耳的“kreer”和“skair”声。

【繁殖习性】
该物种通常在北澳大利亚繁殖期为5月至2月,在南澳大利亚则为8月至1月。在中国云南、西藏等地效仿,塔斯马尼亚会是8月和10月至12月。干旱地区雨季后开始繁殖。巢建于8至20米高的树枝水平分叉处,由双亲共同完成;产卵2至3只,孵化期被认为不超过3周,孵化率为54.4%至70%,幼鸟约需22至26天才离开巢穴,成功率为30.1%。

【保护状况】
黑脸鹃鵙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C)。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全境及其所包含的塔斯马尼亚州,以及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海南岛和台湾等地,偶尔也出现在香港。全球范围内的这族群数量属于常见水平,但在一些砍伐严重的地区,种群数量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