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嘴唐纳雀
英文名:Cone-billed Tanager
学名:Conothraupis mesoleuca
【地理分布】
锥嘴唐纳雀主要分布于巴西中西部的马托格罗索州和戈亚斯州,以及南美洲的其他部分地区,包括哥伦比亚、秘鲁、巴西等国。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身长约12至14厘米,重量约15克;雌鸟略大,体重约15.5克。雄鸟羽毛以黑色为主,有绿色光泽,胸部和腹部中心呈现白色,翼基部有白色斑点,下翼也是白色;喙厚实,颜色从浅蓝灰到灰白;腿则为灰棕到纯黑。雌鸟整体呈橄榄棕色,下体稍淡,胸部和腹部为淡橄榄棕色,下胸部中心为淡黄色。喙色为淡暗橄榄色,腿为深棕色。
【鸣叫特征】
雄鸟的鸣叫声从一系列高频乐音开始,接下来是两个声音逐渐变长的颤音,最后以高音颤音结束。这种鸣声可以描述为“tche, tche, tche, tche, tche, tcherrrrrrrrrrrr, tcherrrrrrrrr, t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此外,还有另一种响亮的降调鸣声,以金属般的声音“tzi”结尾。雄鸟和雌鸟都会发出响亮的‘chank’叫声,它类似一种金属般的声音。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栖息在季节性洪水区域,包括河流沿岸季节性洪水森林和水边的画廊森林,通常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被发现。它们的栖息地海拔范围在120米至300米之间,主要生活在低于120米的洪水泛滥区,如上尤鲁纳盆地的季节性洪水森林和戈亚斯的半落叶至常绿画廊森林。
【繁殖习性】
关于锥嘴唐纳雀的繁殖情况,目前尚未进行详细研究和记录,但是根据对其他唐纳雀属内鸟类的知识推测,可能以筑巢、产卵和育雏为主要繁殖过程。
【外型辨识】
锥嘴唐纳雀较为独特,因与其他鸟类相比体型较小,且臀部及侧腹部无灰色。雄鸟与黑白色唐纳雀相比差异略显明显,色深、侧腹呈黑色、喙为灰白色,而雌鸟相比之下更接近青彩鹀的雌鸟。
【保护状况】
IUCN濒危等级(EN)显示,锥嘴唐纳雀被列为濒危物种。这种鸟类最初于1938年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被发现,但之后长期未见直到2003年在埃马斯国家公园重被发现。2006年在其生活区域的上尤鲁纳河盆地发现了另一小群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