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蚊蜜鸟
英文名:Grey Honeyeater
学名:Conopophila whitei
【简介】
灰蚊蜜鸟(英文名:Grey Honeyeater,学名:Conopophila whitei)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蚊蜜鸟属。这种澳洲内陆特有的低关注度鸟类,主要分布在西澳中部至南澳西北部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外形特征】
灰蚊蜜鸟体长约10.5至12厘米,体重7至11克。体型小型,外貌低调。上体呈现冷灰色,下体较淡,胸部和前侧腹部带有棕色调。尾羽和飞羽颜色偏黑褐色,带有黄色尖端。头顶和面颊带有淡灰色环,眼周也带有淡灰色眼圈,眼睛呈现出棕色,腿和脚为钢灰色。幼鸟特征有所区别:眼圈周围带有淡黄色边缘,喉部羽毛则是浅灰色,带有黄绿色边缘。
【生活习性】
灰蚊蜜鸟栖息于低矮的金合欢林地和灌木丛,偏好成熟、植被茂盛的金合欢林地。有时会出现在城镇花园。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花蜜和果实,尤其是寄生植物的果实。觅食多在树冠和灌木丛中进行,通常会与黄尾刺嘴莺、西噪刺莺等鸟类混成一伙。
【鸣叫特征】
鸣叫声通常是一个高音、有金属质感的双音节“chirra-wik”,有时也发相似白腹鹃鵙的短音“cre-seek”,还有微弱的高音颤音或一系列连续发出的哀怨音符串“troo-whee”。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为8月到11月,有时会延长至5月。鸟巢由细小的草茎、毛发和植物绒毛制成,以蜘蛛网加固,体积小巧松散呈杯状。每窝产卵1至2枚,孵化和喂养幼鸟由父母共同负责。
【外型辨识】
要区分灰蚊蜜鸟和其他相似的鸟类如西噪刺莺、黄尾刺嘴莺,可以通过体型、颜色和声音进行辨认。红喉刺莺也可能造成混淆,因此也需要仔细鉴别。
【保护状况】
灰蚊蜜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无危物种(IUCN:LC),但在西澳地方保护类别则被列为濒危(Endangered)。有研究表明其潜在受到火灾和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
【地理分布】
灰蚊蜜鸟分布于西澳中西部至南澳西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