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喉蚊蜜鸟
英文名:Rufous-throated Honeyeater
学名:Conopophila rufogularis
【简介】
红喉蚊蜜鸟(英文名:Rufous-throated Honeyeater,学名:Conopophila rufogularis)是澳大利亚北部特有的小型鸟类,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蚊蜜鸟属。这一物种在澳大利亚东北部至昆士兰州东南部分布广泛。
【外形特征】
红喉蚊蜜鸟体型圆胖且翅膀较短,尾巴短小,体长在11至14厘米之间,体重雄鸟8.5至13.9克,雌鸟8.2至13克。雄性红喉蚊蜜鸟的身体上部淡灰褐色,头部和颈部颜色更淡且略带灰色,下身偏白。头部顶部有隐约的暗色条纹或斑点,喉部中心为红色部位,胸部和两侧淡灰褐色。翅膀和尾部上侧比身体上部稍暗,初级飞羽有细黄边,尾下覆羽淡灰色,下翼灰褐,较身体上部稍淡。雌性与雄性类似但体型较小,红褐色喉咙斑块颜色更浅且分布不均。幼鸟特征明显,有明显的薄白眼环,头顶无暗色条纹,喉咙和下巴偏白,缺乏红褐色斑块,喙灰色,边缘黄色或粉红,下颚基部为蓝色,喙裂圆形,后者有时黄色。
【生活习性】
该物种主要栖息在以桉树为主的开阔草地林地内,下层覆盖灌木和草甸。在觅食时,红喉蚊蜜鸟以昆虫(尤其是蜘蛛)、花蜜(如桉树、水胶树、黄花树、纸皮树)及果实(无花果)为主食。觅食时它们在树木各层间活动,并能同时在空中捕食并探入花朵获取花蜜,地面上则主要在长草中觅食。
【鸣叫特征】
红喉蚊蜜鸟鸣叫声嘈杂,尤为勤奋在觅食和筑巢时。其叫声包括尖锐、刺耳或烦人的“zit-zit”声,可能用于联系或警报;而沙哑的音调则可能是歌声的一部分,但目前记录尚不详尽,飞行中的鸣叫也未完全陈述。
【繁殖习性】
红喉蚊蜜鸟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月至3月。巢由雌鸟单独完成,为精致的袋子或钱包状,由草、树皮碎片和蜘蛛网加固,内部用草或根须衬垫,挂在树枝叶顶端的叉上,离地面1.2至10米左右(平均约3.2米)。一窝通常可产2至3枚蛋,雌鸟独自孵化约13至15天后雏鸟出世。幼鸟在最初的12天内,由双亲喂养,雏鸟的喂养可能全部由雌鸟负责,也可能是雌雄偕同完成。巢穴可能遭灌丛杜鹃寄生。
【外型辨识】
红喉蚊蜜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红褐色的喉咙斑块,同时又有在地面觅食的独特行为,在同属吸蜜鸟类中独一无二。
【保护状况】
IUCN对其保护状况评估为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