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蚊蜜鸟属 > 棕斑蚊蜜鸟
棕斑蚊蜜鸟

棕斑蚊蜜鸟

英文名:Rufous-banded Honeyeater

学名:Conopophila albogularis

【简介】
棕斑蚊蜜鸟(学名:Conopophila albogulari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蚊蜜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南部、中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至约克角半岛北部和昆士兰东北部。

【外形特征】
棕斑蚊蜜鸟体型较小,长约12-14.5厘米,体重在9.2-14.5克之间。头部呈暗珍珠灰色,顶冠有细密的深色条纹,眼周有显著的淡白色环。上体呈棕色,翼上和尾上颜色更深,具有淡黄色的边缘。下体为白色,具有宽阔但模糊的棕色胸带,沿侧腹延伸。幼鸟缺乏锈色胸带,喙部呈粉色。性别在外观上相似,雄性通常稍大于雌性。

【鸣叫特征】
它们的鸣叫复杂而悦耳,包括嘶哑的上滑音和一系列5-8个音符的摇摆模式。常见的叫声是重复上升的“zzheep”或上滑的嘶哑声“szweeit”。有时它们会成对交替呼叫,以相同的声音结束。

【生活习性】
棕斑蚊蜜鸟栖息于多种环境中,包括河岸纸皮树林地、季风雨林、红树林和城市环境。它们主要以昆虫和花蜜为食,偶尔也食用某些种子的肉质部分。活动广泛,包括树冠、地面和水边植被,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会加入混合种群。

【繁殖习性】
棕斑蚊蜜鸟全年都有繁殖行为,繁殖高峰期通常出现在干季中期至晚期和雨季后期。巢由细条状树皮、草和蜘蛛网等材料由双亲共同建造,形状为深杯状。每窝产卵1-4枚,平均2枚,孵化期14-17天。幼鸟由双亲共同喂养,一般13-15天后就能离巢。一对成鸟一年最多可抚育五窝。

【外型辨识】
通过其白色的喉部、棕色背部和白色的腹部,以及显著的橙红色胸带来识别棕斑蚊蜜鸟。幼鸟没有明显的锈色胸带,喙部呈粉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棕斑蚊蜜鸟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棕斑蚊蜜鸟的地理分布包括低地新几内亚的若干地区,如沃格尔角西部、马克汉姆河、米尔恩湾地区的东南低地,覆盖阿鲁群岛、托雷斯海峡的岛屿和澳大利亚北部,从北领地顶端向南延伸至15°S,向东至昆士兰北部的约克角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