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食蚊鸟科 > 食蚊鸟属 > 黑颊食蚊鸟
黑颊食蚊鸟

黑颊食蚊鸟

英文名:Black-cheeked Gnateater

学名:Conopophaga melanops

【简介】
黑颊食蚊鸟(英文名:Black-cheeked Gnateater,学名:Conopophaga melanops)是属于雀形目食蚊鸟科的一种小型鸟类,广泛分布于巴西东部和东南部的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

【外形特征】
黑颊食蚊鸟体型紧凑,体长约11.5厘米,尾巴较短。雄鸟上体呈橄榄棕色,下体呈灰色,拥有醒目的橙色冠羽、黑色面颊和白色的喉咙。雌鸟上体呈棕褐色,下体呈较淡的灰色,喉部较浅,眉纹为白色。雌雄两性均具有深色的喙和灰粉色的腿脚。

【鸣叫特征】
黑颊食蚊鸟的鸣唱方式独特,会发出一系列紧密排列的颤音,频率介于1.5至3.5千赫兹之间,声音逐渐增强并逐渐减速,通常持续5至8秒左右。除鸣唱外,还会发出清脆且明亮的“zhink!”或“zhweenk!”的叫声。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栖息在潮湿森林的茂密灌木层,尤其是沿溪流或峡谷的环境,也常见于大西洋森林的内部和边缘地带。黑颊食蚊鸟以小型昆虫和节肢动物为主食,觅食时常常在地上或接近地面的地方活动,从树叶和落叶层中获取食物。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在10月至11月间。它们的巢多位于离地0.6至0.8米的小树枝或Dracaena灌木丛中。每窝通常产2枚蛋,蛋壳为米黄色或淡黄色,并带有较大端的褐色斑点。雄雌双方共同参与巢的建造、孵化以及雏鸟的喂养。孵化期约为18天,雏鸟期大约为15天。

【外型辨识】
雄性凭借其醒目的橙色冠羽、黑色面颊和白色的喉咙,与雌鸟的显著差别易于辨识。雌性的喙为全暗色,与双色的棕食蚊鸟喙呈显著区别。

【保护状况】
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黑颊食蚊鸟的保护级别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黑颊食蚊鸟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包括巴西东部和东南部的Paraíba州至Santa Catarina州。这里的生态区为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而它们的地理分布也涵盖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乌拉圭及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等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