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斑地鸠
英文名:Scaled Dove
学名:Columbina squammata
【简介】
鳞斑地鸠(英文名:Scaled Dove,学名:Columbina squammata)隶属鸽形目鸠鸽科地鸠属,广泛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拉圭、特立尼达等地区。
【外形特征】
鳞斑地鸠体型较小,成年的个体长度大约在18至22厘米之间,体重通常在48至60克之间。其外观特征独特,全身覆盖着灰白色调的羽毛,尤其是羽毛的边缘在翅膀和尾部可见明显的鳞状图案。脸部和胸部呈现出淡灰白色,喉部则为纯白色,翅膀末端的覆羽呈现出白色,形成飞行时显眼的斑块。尾羽为深色,带有白色尖端,在展翅飞翔时更加夺目。此外,虹膜深色、腿和脚为粉色,喙则为灰色。
【生活习性】
鳞斑地鸠主要栖息在干旱热带草原、林缘、草地及城市环境,高度可达1200米。它们主要以植物种子和蜗牛为食,并常呈现为独居或成对活动,在食物较为丰富的时期会聚集成小群。
【鸣叫特征】
鳞斑地鸠独特的鸣叫声为“pow-co-pow”,通常反复鸣唱,每2至3秒重复一次,同时还有“crrrrowr”这一重复音效果。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观察到的时间跨度不同。哥伦比亚通常为3月和8月,而在委内瑞拉的东北部,繁殖期则为1月至6月及9月至10月。巢址通常选在小树1至2米高的位置,由树枝构成简单杯状巢,每次产卵两枚乳白色蛋。
【外型辨识】
鳞斑地鸠常常与其它鸟类比如锈胸星额蜂鸟类似,但在特征上却有明显的差异,尤其在翅膀覆羽的白色边缘斑块和尾羽颜色上更为明显。相较于锈胸星额蜂鸟,鳞斑地鸠翅膀的覆羽外侧边缘也为白色。此外,中央尾羽呈灰色,相比之下外侧尾羽则表现出黑白相间的特点。
【物种区别】
相较于锈胸星额蜂鸟,鳞斑地鸠翅膀的覆羽外侧边缘也为白色。此外,中央尾羽呈灰色,相比之下外侧尾羽则表现出黑白相间的特点。
【保护状况】
目前鳞斑地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无危(LC,Least Concern)。
【地理分布】
鳞斑地鸠广泛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拉圭、特立尼达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