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鵙鹟
英文名:Arafura Shrikethrush
学名:Colluricincla megarhyncha
【简介】
棕鵙鹟(Arafura Shrikethrush, Colluricincla megarhyncha),属于雀形目啸鹟科鵙鹟属的一种鸟类。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中北部的低地至中海拔地区。
【外形特征】
棕鵲鵲的羽毛颜色会根据地理分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从铁锈色的上体到灰褐色的变种不等。具体而言,指名亚种上背部呈现铁锈色,头顶较暗,面部侧面和不太明显的眉纹为暗红褐色,尾上覆羽也为暗红褐色。脸部下半部为淡肉桂色,耳朵附近的羽色为其特征。翅膀部分,包括初级飞羽、内侧次级飞羽和上翼覆羽,主要为橄榄褐色。尾巴部分,最外侧的一对羽毛为半黄色边缘,下部为暗红褐色。下体为淡红褐色,胸部有灰纹。
【生活习性】
棕鵲鵲生活在各种湿润森林环境中,主要分布在低地、丘陵和中低山地区,最高可达1850米。它们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有时也会食用种子和果实,甚至罕见的情况下会捕食小鸟。它们在林下层和中层觅食,偶尔也会在地面活动。
【鸣叫特征】
棕鵲鵲具有丰富的鸣叫声,通常表现为穿透力强的哨音,以升降的模式进行,通常以充满活力的上滑音结束。它的叫声包括“chek”和“whit”的音符。
【繁殖习性】
棕鵲鵲在澳大利亚的繁殖季节从8月至2月,期间可能会进行多次繁殖尝试。一对夫妇共同筑巢,巢为深且松散的杯状结构,主要由枯叶、树枝、树皮条、植物纤维、根须和茎构成,内部使用细黑丝、植物纤维和根须衬垫。每窝通常产2至3个卵,孵化期约为19天,并由父母共同喂养幼鸟,直至其从巢中离巢,通常离巢期为10至12天。
【外型辨识】
与锈色林鵲相比,棕鵲体型更小,眼睛较暗。此外,它们的颜色相较乌鵲和黑林鵲的深色度更加多样化。同样,它们也与灰鵲不同,体型较小且更呈棕色,胸部有条纹。
【保护状况】
棕鵲鵲目前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C),表明其种群稳定。
【地理分布】
棕鵲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北部至西部海湾地区,以及新几内亚西部的几个区域,包括萨拉瓦蒂岛、沃格尔科普半岛、森德拉瓦西湾和阿鲁群岛,其南界南至新几内亚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