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啸鹟科 > 鵙鹟属 > 灰鵙鹟
灰鵙鹟

灰鵙鹟

英文名:Grey Shrikethrush

学名:Colluricincla harmonica

【简介】
灰鵙鹟(英文名:Grey Shrikethrush,学名:Colluricincla harmonica)属于雀形目啸鹟科鵙鹟属,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中型鸣禽。以其独特的五音符鸣声著称。

【外形特征】
灰鵙鹟的雄鸟成年个体除面部两侧和颈部稍淡外,头和颈背呈深灰色,眼眶白色,腹部至肛周逐渐由浅灰过渡至白色或接近白色。雄鸟背部、肩羽和臀部为橄榄褐色,飞羽边缘较亮。雄鸟的虹膜为深红色,嘴为黑色,腿深灰色至黑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眼眶淡灰色,眼环较窄而淡,颊部至胸上部有深灰色条纹。雌鸟的喙为灰色,有时下颌基部较浅。幼鸟具有宽阔的锈色眉纹,上体棕色,臀部和尾上覆羽为棕灰色,飞羽和翼覆羽边缘有明显的锈色,下体为白色并有条纹,虹膜为深棕色。

【生活习性】
灰鵙鹟适生于多种林木环境,往往是桉树或金合欢为主的区域,但也可见于班克西亚树林、沿海灌木丛、农田、家花园等人工环境,甚至在某些区域也会偏好异域松树林、雨林以及河流边的干旱地带。新几内亚的存在范围更加广泛,包括稀树草原、红树林、海岸灌木、次生林、城镇花园、椰子种植园甚至是橡胶园。在不同的高度范围,如海平面至1700米左右,都有其栖息的踪迹。

【鸣叫特征】
灰鵙鹟的鸣声丰富且悦耳,由一系列不同音调、音量及持续时间的复杂鸣声组成。其歌曲通常包括至少一个更为响亮的音符以及较长的声调或高亢的哨响结尾,地域性和个体特异性自然即在其中得以体现。

【繁殖习性】
灰鵙鹟在澳大利亚的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7月至2月,而在新几内亚则为2月至5月和8月至11月。每季能产1至4窝卵,若第一窝卵丢失,它们通常会再产新的巢。两性共同负责筑巢,巢穴位置从地面到20米高的植被之间不等,且在城镇附近常可发现离地面更高的巢。巢呈开放杯状,由树皮条、根须、小枝、叶子作为主要材料,内衬草及细树皮。每个巢蛋数为1至4枚,颜色为白或乳白色,带有灰色及橄榄色斑点。孵化需要15至19天,雏鸟的发育周期则为17到18天。

【外型辨识】
灰鵙鹟雄性成年个体凭借其深灰的头部与颈背和白色的眼眶,易于与其他近缘种区别开来。与雄鸡相比,雌性灰鵙鹟的特点在于其浅灰色的眼眶颜色、更深的体色条纹分布及灰色喙。而幼鸟由于其独特的锈色眉纹,同样具备识别意义。

【保护状况】
灰鵙鹟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位列“无危”级别,显示出一定数量的区域稳定。

【地理分布】
灰鵙鹟广泛地分布于澳大利亚全境乃至新几内亚东部的一系列地理环境,从沿海地区至内陆、城镇森林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