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鼠鸟
英文名:White-headed Mousebird
学名:Colius leucocephalus
【简介】
白头鼠鸟是鼠鸟目鼠鸟科鼠鸟属的一种鸟类,因其特有的白色头部而著称。其体长约为32厘米,尾巴占据近一半的长度,具有逐渐变尖的形状。羽毛呈灰褐色,背部、颈部和胸部带有黑色和白色的条纹,最显著的是它白色的冠羽、头顶及脸颊。此外,背部有一条明显的白色条纹,眼睛周围有一片深色裸露皮肤,喙部上半部分为蓝白色,下半部分则为淡黄色。
【外形特征】
白头鼠鸟的体长约为32厘米,尾巴占据近一半的长度,具有逐渐变尖的形状。羽毛呈灰褐色,背部、颈部和胸部带有黑色和白色的条纹,最显著的是它白色的冠羽、头顶及脸颊。此外,背部有一条明显的白色条纹,眼睛周围有一片深色裸露皮肤,喙部上半部分为蓝白色,下半部分则为淡黄色。
【生活习性】
白头鼠鸟分布于非洲东部的干旱灌木丛中,栖息于半干旱地区的稀疏灌木植被和沿水道的茂密灌木丛中,海拔一般在1400米以下。这些鸟类通常成6到11只的小群体活动,以果实(如茄科植物)、叶芽以及花朵(如金合欢)为食,属定居性鸟类,虽然可能有少量的季节性迁徙。
【鸣叫特征】
白头鼠鸟的联络叫声常是一个粗糙的叽喳声,以及一种下降式的鸣叫。繁殖季节一般在夏季,具体时间因地区而异,在索马里为7月,肯尼亚则为6月至8月,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其它区域则在2月、5月至7月和11月期间。
【繁殖习性】
白头鼠鸟的巢由树枝和柔韧材料构成,呈开放杯子形状,常见于带刺灌木或树木之上。通常每窝产卵约3枚,卵的颜色为哑光白色。北部亚种(C. l. turneri)和南部形式(C. l. leucocephalus)在颜色上有些许差异,前者颜色更深。
【外型辨识】
不同于斑鼠鸟,白头鼠鸟生活在更干旱的环境中,并凭借其白色的冠羽、条纹背部和大部分为浅色的喙来进行区分。
【保护状况】
这种鸟类在野外未受保护,被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物种(LC类)。
【地理分布】
其主要分布范围包括南部索马里,肯尼亚部分地区,其分布边缘延伸至埃塞俄比亚南部以及坦桑尼亚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