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斑扑翅䴕
英文名:Green-barred Woodpecker
学名:Colaptes melanochloros
【简介】
绿斑扑翅䴕(英文名:Green-barred Woodpecker,学名:Colaptes melanochloro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扑翅䴕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东部、中部和东南部的轻度森林化环境和开放地带中的零星树木区域。这种鸟类上体为独特的黄绿色,翅膀、背部及尾巴分布着黑色斑点条纹,腹部则点缀有醒目的黑色斑点。雄鸟头部带有红色眉纹和‘胡子’标记,而雌鸟则为黑色并带有白色条纹。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约27至30厘米,体重介于80至178克。雄鸟特征显著,具有黑色的前额和冠羽,红后冠和颈背;雌鸟的后冠和颈背为红色,颊部为黑色并带有白色条纹。上体为黄绿色,有深棕色横纹,尾部较淡,尾上覆羽呈棕黄色,尾羽暗绿色且边缘较浅。下体呈淡绿色,胸部略带金色,腹部散布黑色斑点,腹下部的斑点可能缩小或消失。喙呈黑色、长而尖,虹膜为深棕色,腿为灰色并常带有绿色调。
【鸣叫特征】
绿斑扑翅䴕发出的叫声包括‘kwiek-kwik-kwik’,这个声音与草原扑翅鵟类似。此外,还发出‘peah’、‘krrew’和‘peek’的声音,适用于警报。有时亦发出‘ta-wick’或‘ker wick’的声音,音调稍高。
【生活习性】
绿斑扑翅䴕栖息于多样化的生境,包括低地森林至安第斯沙漠灌木丛等半开放至开阔地带的林地、草原或干旱灌木丛。它们主要以蚂蚁及其幼虫为食,此外也吃 Orthoptera 和飞蚁等昆虫,偶尔取食果实和浆果。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会加入草原扑翅鵟的群体共同觅食地面蚂蚁。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主要在8月至次年1月,南部地区更早。它们在死树、树桩、棕榈、仙人掌或电线杆中挖掘巢穴,一般位于2至6米的高度。每窝产卵4枚,双亲共同孵化和喂养雏鸟,通常通过反刍喂食。具体孵化期和幼鸟离巢时间尚不明确。
【外型辨识】
绿斑扑翅鵟与金色胸扑翅鵟(C. melanolaimus)的栖息地有重叠,后者体型较小,尾部条纹更多,下体斑点也更小且呈圆形或铲形。两个物种在相遇时可能会发生杂交。
【保护状况】
IUCN评价:无危(LC)
【地理分布】
绿斑扑翅鵟广泛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覆盖南美洲东部、中部及东南部。已知至少部分种群具有季节性迁移行为,尤其在最南端地区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