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岛沙锥
英文名:Snares Snipe
学名:Coenocorypha huegeli
【地理分布】
斯岛沙锥(Snares Snipe,学名:Coenocorypha huegeli)是鸻形目丘鹬科、亚南极沙锥属的一种鸟类。常见别名包括斯奈尔斯群岛沙锥(Snares Islands Snipe),毛利语称作“tutukiwi”,即“迷你几维鸟”。这种珍稀鸟类主要生活于新西兰南端的斯奈尔斯群岛,包括北东岛(North East Island)和布罗顿岛(Brodtrc Island)。一些个体通过人工或自然途径扩展分布至Putauhinu岛和Codfish岛。
【外形特征】
斯岛沙锥是一种体态圆胖、外表朴实的小型涉禽,体长约为20-23厘米,体重介于89-131克之间,翼展30-35厘米。这类型的沙锥拥有复杂的羽毛结构,背部描述为暗褐色并带有黑色条纹。腹部显示明显的横纹,并且背部区域上的细密条纹在尾部转变为密集横纹。喙颜色覆盖从基部的深灰色至末端的灰黑色,下颚则带有深粉至深棕色。雄鸟腿色偏浅,呈黄白色或奶油色,而雌鸟的腿色则是淡橄榄灰。
【生活习性】
斯岛沙锥偏爱在植被密布的地点活动,深夜时则会在开阔地带觅食。食性相对简单,主要取食土壤阶层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蚯蚓、端足目、高原或其他爬虫昆虫。活跃时段主要集中在清晨和黄昏之间,但有时也在白天于覆盖的植被如草丛、苔藓及蕨丛中进行觅食活动。
【鸣叫特征】
斯岛沙锥的鸣叫声由雄鸟在领地呼唤时表现,这是一种由一系列重复而逐渐增加音高的单音引起的叫声,随后形成高潮,转变成一种双音儿呼哨声。这些叫声在白天更为常见,而黄昏时会更为频繁。有时雄鸟和雌鸟在巢内交流时,会发出柔和的“chur chur”或“churrrr churrrr”喉咙声。
【繁殖习性】
斯岛沙锥的繁殖季节在11月初至翌年4月初,通常在2月达到孵化高峰期。95%的个体采用一对一的配对方式(即一夫一妻制),在少数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雄多雌制。临时搭建的巢穴通常位于植被堆积的天然凹陷处,或使用莎草与禾本科植物制备而成的杯状巢穴。每次巢穴产出的卵数目大约2枚,但有时可能多达3枚。在外观上,灰色卵常伴有灰红、棕与深棕色斑点,孵化时间大约是22天。孵化期间由双亲轮流共同照料。幼鸟出生后会初始依赖父母喂养2到3周,满月后可以独立觅食,通常在出生30天后即能飞行,65天龄时可完全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此物种因地理分布的独特性区别于其他相关物种,如奥克兰沙锥(Coenocorypha aucklandica)。此沙锥品种较前一个亚种具更强烈的奶油色和可可色条纹,并且腹部通常缺乏条带。其幼鸟比奥克兰沙锥幼鸟颜色略显暗淡。
【保护状况】
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斯岛沙锥目前被列为近危物种。由于斯岛沙锥种群的地理分布有限,受到气候环境变化(如El Niño事件)、生境质量下降及不可预见的人为影响,种群数量面临一定的威胁情况。
确保其自然栖息地保护与科学研究力度的增加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