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鹃形目 > 杜鹃科 > 美洲鹃属 > 大蜥鹃
大蜥鹃

大蜥鹃

英文名:Great Lizard Cuckoo

学名:Coccyzus merlini

【简介】
大蜥鹃(学名:Coccyzus merlini),属于鹃形目杜鹃科的美洲鹃属,主要分布于巴哈马群岛及古巴。它以长直的喙和橙色腹部著称,常独居且隐蔽。

【外形特征】
大蜥鹃体长约为42至54厘米,其中尾部占一半长度,体重约100至155克。头部为橄榄棕色,背部灰色,翼上红褐色,通常只在飞行时可见。喙长而几乎直,上颌黑色或暗色,下颌较浅。下体主要呈现白色,喉部白色,脸颊和胸部淡灰色,腹部和下尾覆羽呈现红褐色。尾羽的中部对称灰白色,带有明显的灰白色、黑色亚端斑带。脚和腿呈现出灰色至粉红色或角质色。幼鸟的尾羽较窄且尖,一般不出明显的终端斑点,眼周皮肤为黄色。

【生活习性】
大蜥鹃经常栖息于密林和高灌木丛中,以蜥蜴、昆虫、青蛙、蛇、小鸟的蛋和雏鸟为主要食物。偶尔也会捕食小鼠和吃一些小水果。活动于树冠层,偶尔会在地上短暂寻找食物。主要由单独个体行动,比较隐秘。

【鸣叫特征】
这种鸟发出响亮、机械式的“eh-eh-eh…”,以及声音穿透力强的“puck-grawwwwwww”。其主要的喉咙鸣叫声是一个重复的声音序列“ka-ka-ka-ka-ka-ka-kau-kau”、“ko-ko”,持续约9秒,声音会从柔和逐步增大、语速稍快、强度再稍微减弱下来。它的另一个常见的音调是单一声调的“Chuk”,紧接着是一个更低沉的“tuc-wuh-h”或“tac-o”声音。

【繁殖习性】
大蜥鹃主要的繁殖季节为4月至5月,而有时也能在十月繁殖。巢制成浅碟状,由树枝组成,并以树叶作为内部内饰,通常悬挂于树木或灌木的低至中高度处。通常产卵两枚或三枚,每枚蛋呈白色,大小约为38.8至42.3毫米×29至31.5毫米。孵化期及离巢时间尚待更多研究。

【外型辨识】
大蜥鹃的名字与三个古巴亚种相比,身型较小,背部颜色为灰色,腹部呈淡黄色,尾巴有明显的黑色亚端带。此外,相较于其他近缘物种,它体型更大,下身白色且喙和尾加长。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标准,大蜥鹃的保护状态被定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大蜥鹃的繁殖地主要在巴哈马群岛如安德罗斯岛、新普罗维登斯岛及埃利尤特拉岛等区域。此鸟在巴哈马群岛分布十分局限,主要集中在安德罗斯岛东海岸及新普罗维登斯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