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顶美洲鹃
英文名:Grey-capped Cuckoo
学名:Coccyzus lansbergi
【简介】
灰顶美洲鹃,学名Coccyzus lansbergi,是鹃形目杜鹃科的美洲鹃属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有时还会出现在巴拿马和加纳帕戈斯群岛。
【外形特征】
灰顶美洲鹃的身体长度约为25至28厘米,其中尾部长约占一半,体重在46至56克之间。成鸟的头部为灰色,背部和翅膀是栗褐色,尾羽的中部为黑色,其余部分则带有黑色背景和白色尖端。眼周有黄色、白色或黄灰色的裸露眼环,下体为暗红棕色。雌鸟和雄鸟外表相同。幼鸟与成鸟相似,仅头顶为棕色,尾交下方白色较少。
【鸣叫特征】
灰顶美洲鹃的叫声是一系列快速、空洞而下降的“cu”音符,通常在最后一个音符前有一小段停顿,例如“cucucucucucu-cu”。叫声会反复多次。
【生活习性】
灰顶美洲鹃活动于热带湿润及半落叶干旱森林、灌木丛、画廊林以及靠近水源的低矮灌木丛中。它们通常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活动,在一些情况下也曾出现在1800米以上的地区,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包括毛虫及胡蜂。
【繁殖习性】
灰顶美洲鹃的繁殖季节为二月至六月,通常筑巢在水平树枝上空,巢由树枝搭成,内含苔藓,距离地面0.4至5米,隐藏于树叶间。一次产卵2至5枚,孵化期为9至12天,小鸽数天后离巢,出生顺序不一致(异步孵化)。
【外型辨识】
灰顶美洲鹃可通过其灰顶显著区别于相似物种暗嘴美洲鹃,后者有深色面罩,而灰顶美洲鹃没有。成鸟和幼鸟的主要区别在于冠部的颜色和尾下白色面积的不同。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灰顶美洲鹃的保护状态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灰顶美洲鹃主要繁殖在南美洲北部的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以及厄瓜多尔和秘鲁。繁殖季节过后,它们开始向南扩散至巴拿马、秘鲁、玻利维亚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