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美洲鹃
英文名:Black-billed Cuckoo
学名:Coccyzus erythropthalmus
【简介】
黑嘴美洲鹃,学名为Coccyzus erythropthalmus,是鹃形目杜鹃科美洲鹃属的一种鸟类。这种鸟类体型纤细,尾羽修长,上体灰褐色,下体偏白,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黑色的喙。
【外形特征】
黑嘴美洲鹃成鸟体长约28至31厘米,体重在45至55克之间。头部及背部呈灰褐色,略泛橄榄光泽;腹部偏白,带有淡淡的灰黄色调。翅膀上部呈灰褐色;喙长而弯曲,上喙具钩,黑色,下喙灰金属色,尖端偏深色;眼眶在繁殖季节为鲜红色,冬季则转为黄色。雌雄性别间在羽毛上无显著差异,唯有雌鸟较雄鸟稍大一些。脚趾结构为二趾向前,二趾向后。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叫声较为柔和,类似鸽子的声响,由连续的“cu-cu-cu”音节构成,音调不高,节奏重复,通常在黄昏时分更为活跃。
【生活习性】
黑嘴美洲鹃偏好落叶林和混合林的边缘位置,偶尔也会出现在针叶林中。它们主要捕食毛虫和其他昆虫,尤其偏好在毛虫爆发高峰期活跃。此物种具有独特的消化机制,能处理毛虫的刺毛而不受伤害。
【繁殖习性】
黑嘴美洲鹃的繁殖期与毛虫等昆虫的繁殖周期紧密相关,雌鸟通常每次产2至3枚蓝绿色的蛋,孵化期约为11天。幼鸟在出生后3小时内能站立,6天内即具备离巢能力,尽管羽毛尚未丰满,但已经能够快速跳跃和攀爬于植被中。
【外型辨识】
与黄嘴美洲鹃相比,黑嘴美洲鹃的喙为黑色,且其翼羽内侧无红褐色,尾下斑点也相对较小;此外,黑嘴美洲鹃的叫声更温和,不会以强调的“kowlp-kowlp-kowlp-kowlp”结束。
【物种区别】
与黄嘴美洲鹃相比,黑嘴美洲鹃的喙为黑色,且其翼羽内侧无红褐色,尾下斑点也相对较小;此外,黑嘴美洲鹃的叫声更温和,不会以强调的“kowlp-kowlp-kowlp-kowlp”结束。
【保护状况】
自20世纪以来,黑嘴美洲鹃经历了种群数量的大幅下降,特别是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尽管当前处于无危(LC)状态,但农药的使用导致其食物来源减少,影响了繁殖效能。此物种在繁殖季节散布于加拿大中南部和东南部至美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在非繁殖季节会迁徙至南美西北部。
【地理分布】
黑嘴美洲鹃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温带森林地区,偏好次生林栖息环境,但在迁移期间和冬季会保持沉默,难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