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鹃形目 > 杜鹃科 > 美洲鹃属 > 黄嘴美洲鹃
黄嘴美洲鹃

黄嘴美洲鹃

英文名:Yellow-billed Cuckoo

学名:Coccyzus americanus

【地理分布】
黄嘴美洲鹃(学名:Coccyzus americanus),隶属于鹃形目杜鹃科美洲鹃属。这种中型鸟类在美国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特别在落叶林中有很高的栖息率。繁殖地域分布于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和西印度群岛,而冬季时则迁徙至南美洲,最南可达阿根廷北部。

【外形特征】
黄嘴美洲鹃体长26至30厘米,重量约为55到65克。其上半身呈现棕色,下半身为白色,翅膀上部具有肉桂色斑块,飞行状态时可显现出来。眼睛周围有显眼的黄色环状区域,喙部末端呈现弯曲且长,下颚至鸟喙部分带有黄色,上喙为黑色。亚成鸟和成鸟外观相似,但其下尾面的黑色被灰色取代。

【生活习性】
黄嘴美洲鹃广泛分布于北美的落叶林中,从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甚至西印度群岛。在觅食过程中,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毛虫和蝉,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蜥蜴、其他鸟类的蛋和浆果。在昆虫爆发的季节,它们会聚集在特定爆发区域,如异国舞毒蛾毛虫的聚集地。对于幼虫的捕捉尤为显著,尤其是在白天进行。

【鸣叫特征】
黄嘴美洲鹃发出声音独特,在炎热的日子里,其叫声往往被当地人视为降雨或雷暴天气即将到来的预兆。

【繁殖习性】
黄嘴美洲鹃通常偏好在树上或灌木丛中筑巢,距离地面2-12英尺,巢为简陋平台,位于水平树枝上。每窝产卵3-4颗,孵化期约14天左右。幼鸟在7至9天后即能开始活泼地攀爬,并在17天内从孵卵到离巢。在某些场景下,黄嘴美洲鹃会将卵寄生于其他鸟类的巢中,但这类现象并不普遍。

【外型辨识】
在北美东部和中南部,以及南美洲西北部的越冬地,黄嘴美洲鹃可能与黑嘴美洲鹃相混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黄嘴美洲鹃的翼上有明显红褐色斑块和较大的尾部白色斑点,而黑嘴美洲鹃则无此特征。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黄嘴美洲鹃目前处于“无危”等级。然而,西部族群数量却急剧下跌,已成为濒危物种,尤其是美国西部地区其数量已减少到过去数目的极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