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鹃形目 > 杜鹃科 > 凤头鹃属 > 红翅凤头鹃
红翅凤头鹃

红翅凤头鹃

英文名:Chestnut-winged Cuckoo

学名:Clamator coromandus

【简介】
红翅凤头鹃(学名:Clamator coromandus),又名冠郭公、栗翅凤鹃、红翅凤头郭公,是鹃形目杜鹃科凤头鹃属的一种鸟类。林奈于1766年首次将该鸟归类,之后经多个分类学变迁,最终被列入Clamator属。

【外形特征】
红翅凤头鹃体型庞大,体长约38-47厘米。背部和头冠带有金属光泽的黑色,顶部黑色而带有显眼的长冠。翅膀栗色、尾部黑色且有光泽,具有白边的尾羽逐渐变短。腹部为白色,咽喉部呈棕红色。幼鸟上体呈褐色,下体白色。虹膜色彩从浅棕到深棕或红色,嘴黑色,基部灰色,跗跖呈灰绿色。

【鸣叫特征】
繁殖季节时,红翅凤头鹃用多种声音鸣叫,包括高音的"vweep-vweep"、尖利的"kooree"、或狂乱的咯咯笑声。它偏好浓密的低矮植被,如沼泽森林、河流旁的树林、果园和种植园。常单独出现,偶尔会加入一般的混种觅食群。

【繁殖习性】
繁殖季通常在雨季,即4月至8月(通常集中在5月至6月),主要在印度,红翅凤头鹃喜欢在噪音不少的噪鹛(如小黑领噪鹛Garrulax monileger和黑领噪鹛G. pectoralis)的巢中产卵。每窝蛋数可多至五枚,颜色为圆滑的淡蓝色,无斑点,但它们不负责亲自养育后代。

【外型辨识】
红翅凤头鹃体型庞大,体长约38-47厘米。背部和头冠带有金属光泽的黑色,顶部黑色而带有显眼的长冠。翅膀栗色、尾部黑色且有光泽,具有白边的尾羽逐渐变短。腹部为白色,咽喉部呈棕红色。幼鸟上体呈褐色,下体白色。

【保护状况】
红翅凤头鹃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物种被列为无危物种,但其种群数量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别。在中国部分地区较为常见,但在泰国、越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较为稀少。

【地理分布】
红翅凤头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和灌木林中,偶尔活跃在园林和孤立的树木中。分布范围广泛,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部和东南亚,河北、夜郎山、华东、云南至江苏、甘等地均有分布。全年可见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及印尼群岛一些地区。在中国,它主要出现在东南部地区,包括台湾、苏南、四川等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