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扇尾莺科 > 扇尾莺属 > 卡氏扇尾莺
卡氏扇尾莺

卡氏扇尾莺

英文名:Carruthers's Cisticola

学名:Cisticola carruthersi

【简介】

卡氏扇尾莺(英文名:Carruthers's Cisticola,学名:Cisticola carruthersi)属于雀形目扇尾莺科扇尾莺属。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西部和坦桑尼亚西北部。

【外形特征】

卡氏扇尾莺是一种中等偏小体型的鸟类,体长12至13厘米,体重雄鸟为10至14克,雌鸟为9至12克。背部呈条纹状,拥有较长渐变尾羽。脸部淡黄色,耳羽带有锈褐色,顶冠和上体灰褐色,背部有深棕色条纹,臀部单一颜色,上翼覆羽边缘为灰褐色。飞羽和尾羽深褐色,尖端呈现淡黄灰;下体乳白色,喉咙和腹部中央颜色较浅,两侧和肛周区域带淡黄色;虹膜呈红褐色;喙黑色,下颌基部灰色;腿脚为暗粉色。雌雄鸟体貌相似,但雌鸟个头略小。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生活在维多利亚湖盆地内的高大型纸莎草(Cyperus papyrus)沼泽地带。偶尔会进入邻近的草地沼泽和海拔1600米以上的稻田,在没有号声扇尾莺的地方更为常见。在降雨量较高的地区,分布更为繁盛。在与号声扇尾莺重叠的分布区域,后者通常局限于纸莎草床的边缘,而在肯尼亚西部,该鸟群的密度与纸莎草的高度和密集程度相关联。

【鸣叫特征】

雄性卡氏扇尾莺的鸣叫声是一连串7个(5至9个)相同音调的响亮急促颤音,持续时间约为1至2秒,通常在飞行中发出。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4月至7月,刚好在雨季。推测繁殖方式为一夫一妻制,独占领地。它们制造松散的椭圆形巢穴,侧面顶部有入口,主要由草构成,里面铺垫植物绒毛,外层装饰有蜘蛛网和茧壳,建在低矮的草丛或灌木中。每窝产卵2至4枚,关于蛋的孵化和幼鸟的育雏具体情况尚未有记录。

【外型辨识】

卡氏扇尾莺在顶冠颜色、无显著的锈色翼斑和近乎全黑的尾羽方面与号声扇尾莺和铃声扇尾莺有显著区别。通过它们的鸣叫声可以比较容易区分。

【物种区别】

卡氏扇尾莺在顶冠颜色、无显著的锈色翼斑和近乎全黑的尾羽方面与号声扇尾莺和铃声扇尾莺有显著区别。通过它们的鸣叫声可以比较容易区分。

【保护状况】

卡氏扇尾莺的保护状态为IUCN无危。在相对较小的分布范围内常见,尤其是在肯尼亚西部,每公顷可达到8只鸣唱雄鸟,个体总数可高达30只。当前人类人口增长对纸莎草沼泽造成了压力,导致植物资源的破坏以扩大农地,纸莎草茎遭到砍伐以用于建造屋顶和编织材料,致使肯尼亚西部的沼泽面积在过去数十年减少了。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西部以及坦桑尼亚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