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色唐纳雀
英文名:Magpie Tanager
学名:Cissopis leverianus
【简介】
鹊色唐纳雀(学名:Cissopis leverianus),为雀形目裸鼻雀科的成员,是一种大型的黑白色鸟类。特征包括独特的黄色虹膜和蓝黑色的头部、胸部、背部及翅膀,尾羽极长且末端带有白色。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低地,东至安第斯山脉的两侧。
【外形特征】
鹊色唐纳雀为中大型鸟类,体长通常在25-30厘米之间,其中大部分长度来自于其极长的尾羽。成鸟的羽毛主要呈现蓝黑色,包括头部、胸部、背部以及翅膀,腹部则为白色。翅膀强劲,带有一定的白色边缘,尾羽为黑色但末端呈现白色。虹膜为亮黄色,喙和跗骨呈灰色或黑色。雌雄性羽毛相似,但未成年个体的羽毛光泽可能较弱,头部和翅膀可能呈灰色调。
【生活习性】
鹊色唐纳雀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林地,包括种植园和次生林。此鸟类型偏好较为开放的环境,例如大河流附近的区域。随着森林的砍伐,其栖息范围逐渐扩展。它们的饮食多样化,除了种子和果实,还摄食昆虫。这类鸟通常成对或小族群活动,有时与其他物种混合形成较大的鸟群。该鸟类常见于低地区域,但在东安第斯山脉的斜坡上,同样可见于海拔高达2000米的地方。
【鸣叫特征】
原文中没有关于鸣叫特征的具体描述。
【繁殖习性】
鹊色唐纳雀筑巢于近地面的树枝或灌木丛中,并用草叶等植物材料作为内衬。每个巢穴通常会产出2枚卵,卵壳呈红褐色且带有棕色斑点。孵化期在圈养条件下约为12-13天。
【外型辨识】
鹊色唐纳雀的独特特征包括其黑白相间的羽毛和黄色的虹膜,且繁殖成熟的个体拥有较长的尾羽。相对其他唐纳雀属成员而言,鹊色唐纳雀体型较大,颜色对比更加鲜明。
【物种区别】
原文中没有对物种区别的描述。
【保护状况】
当前,鹊色唐纳雀的保护状况被分类为“无危”(IUCN:LC)。
【地理分布】
鹊色唐纳雀的主要分布涵盖南美洲的广大区域,包括北部、西部及中南部地区。具体分布涉及亚马逊盆地、南美东南部以及众多南美洲国家,如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此外,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同样有少量记录。
【体形数据】
该物种平均体重约为76克,翼长约10.63厘米。喙宽度约7.7毫米,喙厚约9.4毫米,喙峰长约19.8毫米,跗跖长约25.9毫米,尾长约12.90厘米。作为留鸟,鹊色唐纳雀习惯于栖息在林地,饲养资料显示其为杂食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