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鹞属 > 非洲泽鹞
非洲泽鹞

非洲泽鹞

英文名:African Marsh Harrier

学名:Circus ranivorus

【简介】
非洲泽鹞(Circus ranivorus),亦称为African Marsh Harrier,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非洲中南部,从南部的南非至中部和东部的南苏丹地区。

【外形特征】
非洲泽鹞体型中等偏大,平均长度约为44-49厘米,翼展可达105-125厘米。成年雄鸟的背部呈灰色调,雌鸟则为褐色。雌鸟比雄鸟大7%,颜色相对更深,腹部为红棕色。雏鸟比成鸟颜色更深,有赤褐色的臀部,上体为单色,脊部有栗色斑点,下体仅见肋部和腹部的淡色带,胸前有模糊的淡色带,头部、颈部和脸部有白色的斑点。眼睛、喙基和脚均呈黄色;幼鸟的眼睛为棕色,喙基较暗或呈绿色。

【生活习性】
非洲泽鹞栖息于沼泽、季节性湿地、草甸以及农田。此类鸟的活动范围广泛,海拔可从海平面至3000米,大多数在东非的记录海拔为1500米以上。物种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为主食,此外也捕食蜥蜴、青蛙、昆虫、腐肉和鱼类。它们低空盘旋,快速转弯,或在风中快速扫掠捕捉猎物。

【鸣叫特征】
非洲泽鹞仅在靠近繁殖巢时发出声音。雄性在传食过程中会发“jeeee-uk”或柔和的“to-woot”哨音,雌鸟则回应雄性的“pew”声。当展示飞行时,非洲泽鹞会发出尖叫“oweep”,且在受惊吓时会发出嘈杂的“kyak-kyak-kyak...”。

【繁殖习性】
非洲泽鹞主要于旱季期间繁殖,巢一般筑于芦苇丛中,距离水面的高度一般为0.45-2.5米。巢用杂草和芦苇搭建,内衬干草,直径大约45-62厘米,深10-30厘米。每窝产卵数量为2-6枚,平均3-4枚,巢卵颜色为蓝白色,孵化时间为31-34天。孵化由雌鸟进行,雄鸟则负责提供食物。雏鸟刚出生时重约21克,21天后能够自我进食,通常在出生后的36-41天离开巢。

【外型辨识】
非洲泽鹞与小欧亚泽鹞相似,但更苗条,颜色更浅。翅膀和尾部的横纹以及较暗的头部是该物种区别于其他种类的显著特征。幼鸟的颜色深一些,胸部和头部白色斑点尤为明显。

【保护状况】
非洲泽鹞在东非和南非的一些重要湿地中常见,如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以及乌干达和纳米比亚东北部。南非洲大约有500-1000对个体。应该注意的是,湿地排水、过度放牧和人类活动干扰对该物种构成了威胁,部分地区的数量有所减少。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中,目前保护级别为LC(无危),并且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II)保护。

【地理分布】
非洲泽鹞的分布范围广泛,从非洲南部的南非到中部和东部的南苏丹,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它们在人造水库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生存能力,对轻微污染影响较大,但并未受到农药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