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鹞属 > 草原鹞
草原鹞

草原鹞

英文名:Pallid Harrier

学名:Circus macrourus

【简介】
草原鹞,隶属于鹰形目鹰科鹞属,学名为Circus macrourus。其名字源自古希腊语,意为“长尾的圆圈飞鸟”,反映了该物种独特的飞行模式。

【外形特征】
草原鹞体型中等,长度介于40-48厘米之间,翼展范围在95-120厘米。雄鸟体色为灰白相间,翼尖黑色;雌鸟和幼鸟则呈背部棕色、腹部浅黄色,尾覆羽白色,并具有白色的面部图谱。此特征有助于它们与同类的区分。

【生活习性】
草原鹞活动于草原、关荒漠、干旱平原和平原森林地区。觅食时通常低空飞行,接近地面,留意潜在猎物并迅速俯冲捕捉,以田鼠、黄鼠、百灵鸟、雏鸟和鸟卵等为主要食物。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春季4月至5月间。巢穴多建于干燥开阔的平原,每巢产卵3-6枚,卵为白色并带有红褐色斑点,大小约为44.6×34.7毫米。孵化期为30天,属于典型的晚成性雏鸟。

【外型辨识】
草原鹞主要分布在开阔的草原、沼泽和荒地上,繁殖区域包括欧亚大陆的东部至中部亚洲,例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中国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冬季则迁徙至非洲南部、印度及东南亚。

【保护状况】
该物种主要面临草原荒漠化、农田过度开发及有害化学物质使用等威胁。目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近危(NT)等级,《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保护名录以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名录。保护工作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