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鹞
英文名:Spotted Harrier
学名:Circus assimilis
【简介】
斑鹞(学名: Circus assimilis),是一种鹰形目鹰科鹞属的中等体型猛禽,也称作烟鹰。该物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和松巴岛,偶尔还会出现在东帝汶。
【外形特征】
斑鹞雄性体长50-55厘米,雌鸟则长达58-61厘米,翼展可达121-147厘米。这种鸟类腿长、翅膀狭长。成鸟胸部和腹部呈栗色,带有显眼的白色斑点,幼鸟则有条纹。雄性上体呈蓝灰色或浅灰色,而成年雌鸟胸腹部带有明显的白色斑点。幼鸟上体为深棕色和淡黄色,下体为淡黄色并带有棕色条纹。成鸟头部相对较宽,类似猫头鹰的面部羽毛造就了这样的形态。
【鸣叫特征】
斑鹞的叫声尖锐而高,通常表现为“wik wik wik”或“kikikikik”,这些声音被记录用于巢穴防御、喂食等多种情境中,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该鸟是比较安静的。
【生活习性】
斑鹞生活在树少、稀疏的草地、半沙漠以及灌木地带,它们也常在开阔的草原、平原和农田中活动,例如小麦地。它们从海平面到海拔1500米的高度间活动。主要捕食陆生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大型昆虫、爬行动物,有时也食用腐肉。捕食时,它们常常从低空缓慢盘旋,并进行系统性的搜索,然后俯冲捕获猎物。
【繁殖习性】
斑鹞与繁殖活动相关的时间有所不同。在南澳大利亚,它们通常在9月至10月进行繁殖,有时也在3月至6月繁殖,而在北方则为6月至9月。它们每巢产卵2-4枚,孵化期为32-34天,幼鸟会在巢中待36-43天。离巢后,幼鸟至少还需依赖父母6周时间。
【外型辨识】
斑鹞比沼泽鹞更为纤瘦,尾巴更长,翅膀基部更宽更呈指状,而其尾部略呈楔形。雌性比雄性大25%,重量上重约40%。幼鸟颜色相对较浅,翅膀和尾巴暗色,肩部锈色显著,尾上的横纹清晰,与沼泽鹞的灰黑或更深处颜色形成对比。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归类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CITES II级保护物种,同时在IUCN红色名录上的状态为无危(LC)。虽然整体数量不多,但其广泛分布的特点增加了其生存几率。另一方面,其繁殖模式也使某些情况下受益于栖息地增加以及本土以及引入猎物的增多。斑鹞的蛋壳厚度并未因DDT的影响而显著变化。
【地理分布】
除了塔斯马尼亚岛之外,斑鹞分布遍及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它们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鲁加群岛(马鲁古群岛)及其附近地区也有记录。尽管一般数量不多,却广泛出现,主要分布于华莱士区。目前,斑鹞拥有相对稳定的地理分布范围,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活体农作物种植区域,可能会显得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