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喉河乌
英文名:Rufous-throated Dipper
学名:Cinclus schulzii
【简介】
棕喉河乌(学名:Cinclus schulzii),属于雀形目河乌科河乌属。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区域,分布于玻利维亚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
【外形特征】
体长约14-15.5厘米,重量约39.5克。体羽呈暗淡的棕灰色,上体较深,翅膀和尾部颜色更深。初级飞羽端部白色,展翼时可见。颈部呈灰色,喉部为橙色,胸部橙棕,其余部分为灰棕色。腹部颜色更深,下翼灰色,腹部下部有宽阔的白色带。虹膜深棕色至黑色,喙黑色至暗灰色,腿铅灰色。雌雄外观相似,雌鸟略小。幼鸟与成鸟外观相似,但颜色更淡,喙色较偏粉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快速流动的山间溪流,偏好环境为5-15米宽的溪流,伴有岩石和峭壁。繁殖主要在海拔1500-2500米的安第斯桤木区进行,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会降至约800米的海拔。此鸟偏好阴天或轻雨时活动,在晴天时较为静止。主要在水中取食,食物以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它们善于游泳,亦可在水面流动或潜走。
【鸣叫特征】
棕喉河乌的鸣叫声响亮,悦耳,类似于河乌的歌声,也有“zzit”、“dzchit”和“schenk”等声音,通常成一系列。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9月至次年1月,每年产卵2枚。巢呈大型球形,由苔藓、草构成。巢构造有一个侧面入口,内部由草茎、叶茎等物构成。巢筑在岩石缝隙、悬崖边或岩石墙凹处,位于水流之上。
【外型辨识】
棕喉河乌主要通过橙色喉部颜色辨认。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棕喉河乌被评为易危(VU)。估计总数约为3000-4000只,种群数量存在下降趋势。主要威胁为河流管理变化、水污染和森林砍伐。
【地理分布】
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区域,分布于玻利维亚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