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灶鸟科 > 抖尾地雀属 > 斑翅抖尾地雀
斑翅抖尾地雀

斑翅抖尾地雀

英文名:Buff-winged Cinclodes

学名:Cinclodes fuscus

【简介】
斑翅抖尾地雀(英文名:Buff-winged Cinclodes,学名:Cinclodes fuscus)是雀形目灶鸟科抖尾地雀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南部,包括智利中部至南部和阿根廷中部至南部。

【外形特征】
斑翅抖尾地雀体长一般为15至19.4厘米,体重29至33克。成鸟具有明显的淡黄色眉纹、斑点额部、暗灰棕色的耳羽,带有浅色条纹。头部上部为深灰棕色,背部也呈暗棕色;翼羽宽大的边缘为淡黄色,飞羽深棕灰色并有淡黄色基部,形成狭窄的橙红色带。尾巴中央羽片颜色同背部,而其他部分黑棕色,最外侧的几个羽片则逐渐呈现淡黄色尖端。面部下部为白色,并向后扩散至颈部侧面淡黄色。下颚与喉咙为白色,喉咙带有细薄的暗色鳞状纹理,胸部淡棕色,腹部淡黄色,两侧略暗棕色,尾下覆羽杂色。虹膜为棕色或深棕色,喙颜色为暗棕色至黑色,脚趾为黑色至深棕色。幼年的斑翅抖尾地雀羽毛色彩更加鲜亮,多数下体羽毛边缘呈现深色。

【鸣叫特征】
斑翅抖尾地雀会发出短促而干燥的颤音,时间为2秒左右,其间会伴随一些叫声,通常在地面、岩石或飞行中发出。同时,它们的叫声还包括高且清脆的'pfip'音,以及飞行时的悠扬的尖哨音'tsip'。

【生活习性】
斑翅抖尾地雀常见于安第斯山脉的沼泽、溪流、海滩、湖岸线和牧场地附近。通常选择靠近水源的开阔草地和灌木地带,有时甚至出现在人类居住区附近。其活动范围从海平面到3000米,迁徙期间会形成由最多十一二只构成的小群体,进行向北迁移或向低海拔地区移动,迁徙路径一般会到达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巴拉圭东南部以及乌拉圭。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始于南半球春季至夏季。斑翅抖尾地雀通常选择在土堤末端的隧道中筑巢,有时也在约有岩石裂缝、建筑物墙洞或树洞等其他适宜的地方建造巢穴。巢室内部会用草和毛发铺设。每窝产卵数量为2到4枚,鸡蛋大小约为24至26.5毫米×20毫米。

【外型辨识】
斑翅抖尾地雀的特征主要为其淡褐色羽色,无明显条纹的胸部及宽广的淡黄色翼带,和同属种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在安第斯山脉地区,它容易与灰侧抖尾地雀混淆,在低海拔地区又容易与黑腹地雀混淆。

【保护状况】
按照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发布的鸟类红色名录,斑翅抖尾地雀被列为无危(LC)等级。

【地理分布】
斑翅抖尾地雀主要的繁殖范围在智利中部至南部与阿根廷中部至南部。有时会扩散至火地岛。繁殖期后,它们会从智利、阿根廷、乌拉圭扩展到巴拉圭东南部和巴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