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翅抖尾地雀
英文名:Cream-winged Cinclodes
学名:Cinclodes albiventris
【简介】
淡翅抖尾地雀(Cinclodes albiventris),学名:Cinclodes albiventris,属于雀形目灶鸟科抖尾地雀属,主要分布在南美安第斯山脉中部,从秘鲁北部延伸到阿根廷中部。
【外形特征】
这类小鸟体长通常在15至19厘米之间,体重20至34克。头部和上背部呈现出明显的锈灰色,翅膀覆羽边缘宽而淡色。飞行时可见翅膀上带有淡黄色奶油色的横带。尾巴中部羽毛呈暗棕色,其余部分黑色并带乳白色尖端。下体则为纯白色,眼睛要么是深棕色或是棕色。喙部呈黑色,基部略显淡色,脚趾为深棕色至黑色。
【鸣叫特征】
此物种的鸣叫生动且易记,通常被描述为“cheet, cheet, cheet, prre EEEEOOOO, OOOOEEEEEE’cheet’ cheet’cheet...”。有时鸣声开始缓慢并逐渐上升,这种特殊的颤音在持续3至4秒后戛然而止。在智利,这种特有的颤音‘trrrreee’i’i’i’i’i’ 对听众来说极富特色,通常这种鸣叫会在地面上或在低姿势飞行时进行。
【生活习性】
淡翅抖尾地雀偏爱安第斯高原的一些开阔草地环境,主要生活在高原旷野、灌木丛丰富及靠近水源,例如沼泽地或小溪旁。其活动海拔在2500米至5000米间变化较大。这群活泼的震尾鸟主要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同时偶尔也摄取一些种子。这种鸟儿常常单独或成对出现,习惯在地面上快速奔跑或跳跃寻找食物。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主要发生在南半球的春季至夏季,在这一时期,雌鸟和雄鸟会忙于构建巢穴。典型的巢穴位于堤岸长隧道末端,入口直径在8至10厘米左右,巢室内部填充较为丰富的苔草及少量的毛发,悬挂在便利地段以上约1.1至2.5米的位置。一窝通常产2枚白色的蛋,尽管具体孵化期和雏鸟抚育方面缺乏详细记录,但据推测可能存在双胞胎的情况。
【外型辨识】
**淡翅抖尾地雀**与**白翅抖尾地雀**相比,其上体的颜色更深晦,尾尖部分呈现较矮的淡黄色而非白色,在翅膀上白色条纹宽度显得更加狭小。与**红翅抖尾地雀**相比,淡翅抖尾地雀通过翼色的差异、外侧面尾羽的尖端色度和下体的明暗程度以及胸部斑点来区分,进而实现生物多样性。
【保护状况】
按IUCN标准来看,该物种目前的受保护级别为无危(LC)。其自然栖息环境在大范围内未出现明显退化,这种稳定性非常幸运地受益于人类放牧行为的干预,或是其他人为经济活动的较少干扰。因此,在大多数分布区域内,淡翅抖尾地雀的数量比较稳定,它们的生存情况目前看起来也相当乐观。
【地理分布】
该物种在安第斯山脉的广阔范围内得以繁盛,分布范围较广的地区包括秘鲁北部至智利西部和玻利维亚北部的部分区域。尽管整个分布面积包括几个国家和地区,但其亚种有特定的生境范围,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多样性和特有性。通过这些区域的详细调查,更有利于理解每个特殊生态位及相应种群动态。
2009年前后,该物种曾一度被归类为更广泛的羽色复杂的“巴翼抖尾地雀”,直到后来的研究将其独立划分出来。这反映了近期鸟类分类学界的进展,而这一时期也正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小型鸟类物种被重新定义和确认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