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鹳形目 > 鹳科 > 鹳属 > 黄脸鹳
黄脸鹳

黄脸鹳

英文名:Storm's Stork

学名:Ciconia stormi

【简介】
黄脸鹳(Ciconia stormi),又称Storm's Stork,为鹳科鹳属鸟类。它们以其独特的黄橙色面部和黑白羽毛而闻名。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低地热带森林,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及周边岛屿。现存数量估计在250至500只之间,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
黄脸鹳身高75-91厘米,大部分羽毛为黑色,颈部和尾部有白色特征。面部皮肤呈橙色,并环绕着黄色眼周圈带,喙色浅红略带黑色,虹膜为红褐色。腿色暗红,但常因鸟粪覆盖而显淡色。幼鸟以白色羽毛覆盖全身,头为黑色,成长过程中面部和腿部颜色逐渐加深。

【鸣叫特征】
幼鸟会发出‘krack’声,成鸟在繁殖季节的鸣叫声为单调的‘Kurau’。

【生活习性】
该鸟类偏好茂密的森林地带,尤其是低地河岸和泥炭沼泽森林。它们主要独居或组成小群体,食物主要包括小鱼、青蛙及水生昆虫等。飞翔时,它们常伴随热流滑翔,有时形成几只组成的飞行群。

【繁殖习性】
繁殖时间从8月至9月开始。巢建于40-80米高的龙脑香科树上,地点通常在茂密的热带森林中。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约29天。幼鸟破壳后,可在52-57天内长成型。

【外型辨识】
与眉毛鹳相比,黄脸鹳的最大区别为橙色面颊及黑白相间的颈部。通常,它们更倾向于栖息于密林而不是开阔地带。

【保护状况】
黄脸鹳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面临的最大威胁为栖息地破坏及森林砍伐。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区包括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婆罗洲,以及加里曼丹岛等地。

【历史背景】
该物种1896年由布莱修斯(Blasius)首次描述,并与德国收藏家Hugo Storm的名字相关联。这些鸟类的独特生态及外观特征促使它们逐渐被确认为独立物种,尽管之前有时被误认为白颈鹳的亚种。

【食性】
黄脸鹳主要以小鱼、青蛙和昆虫为食,尤其是河边常见的水生昆虫幼虫。

【繁殖习性】
雌雄合作筑巢于树梢,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约29天,双亲共同育雏。幼鸟成长速度较快,可在50-60天内离巢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