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鹳形目 > 鹳科 > 鹳属 > 白颈鹳
白颈鹳

白颈鹳

英文名:Asian Woolly-necked Stork

学名:Ciconia episcopus

【简介】
白颈鹳(Ciconia episcopus,英文名:Woolly-necked Stork),又名绒颈鹳、主教鹳,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一种鸟类。这一物种广泛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从印度到印尼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的湿地环境。白颈鹳被视为近危物种(IUCN NT),依赖传统的农业生境以维持种群。

【外形特征】
白颈鹳体长85-95厘米,体重约1590-2790克。头部和大部分身体羽毛呈现出黑色带光泽的蓝紫色调,脖颈裹有一圈柔软的白色绒羽,与深色体羽形成显著对比。幼鸟体色较暗,成鸟则更为鲜艳。其尾部为黑色叉状,常被长下覆羽覆盖。喙深色,长而粗壮,尖端泛紫色。雌雄外观相似,但雄性体型略大。

【鸣叫特征】
在巢区,白颈鹳会发出粗糙的鸣叫。表演展示时会有双音节哨声。求食时幼鸟会发出嘶哑叫声,而幼鸟则主要依靠父母喂食。

【生活习性】
白颈鹳常聚集数百只觅食,利用热气流在高空长距离翱翔。它们偏好缓慢行走,仔细寻找地面上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昆虫为食。选择湿地、城市农田尤其是灌溉设施周边作为栖息地。

【繁殖习性】
白颈鹳的繁殖季节因地域而异,通常在旱季。它们在高树上筑巢,巢由树枝构成,内部铺满细枝与干草。每巢约产2-4枚蓝绿相间的卵,孵化期约为30-31天。雏鸟约55-65天后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与其他鹳类相比,白颈鹳最显著之处在于独特白色颈羽和蓝紫色体羽。

【保护状况】
根据保护状况,IUCN将白颈鹳列为近危物种。

【地理分布】
白颈鹳广泛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首次在云南省发现该物种,2011年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记录了这一新鸟类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