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顶黑鹂
英文名:Chestnut-capped Blackbird
学名:Chrysomus ruficapillus
【简介】
栗顶黑鹂是雀形目拟鹂科中的一种中型鸟类。曾学名Gnorba ruficapilla,现已改名为Chrysomus ruficapillus。这种鸟类广泛分布在南美洲东北部和中南部。
【外形特征】
雄鸟体长18.5厘米,体重约41.3克;雌鸟体长17.1厘米,体重约32.2克。
- **雄鸟**头部、喉部及上胸部呈深栗色,其余部位为黑色,略带蓝光泽。
- **雌鸟**上体暗橄榄棕色,具模糊的黑褐色条纹;喉部至胸部位淡黄褐色到浅红褐色;下体淡橄榄黄褐色,且有细淡暗色条纹。
- **幼鸟**与其雌鸟相似,但整体更淡、偏棕黄色,上翼覆羽边缘暖棕色,下体条纹较为明显。
【生活习性】
栗顶黑鹂通常栖息于沼泽、稻田、湿草地及农业土地上,并会侵入新的淹没地区。
- **活动范围**:在开放林地附近也可见到它们,有时栖息在树上。
- **迁徙**:这些鸟儿的迁徙模式主要受旱季和洪水影响,特别是在范围南部边界。
- **食物**:以种子、昆虫和蜘蛛为主食,常成群觅食。
- **分布**:数量繁多,可达上万只群聚生活。
【鸣叫特征】
雄性栗顶黑鹂拥有两种主要的歌声类型:
- 第一种始于咔哒声、颤声或呼哨声,并结束于缓慢降调的鼻音嗡嗡声。
- 第二种是连续的、响亮的、短促的颤音,围绕固定音高,或类似竖笛的上升音符。北部亚种frontalis的歌声在音质上较为粗糙,群体鸣叫现象常见。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为11月至3月在巴西中部和东南部和4月至5月在巴西东北部。
- **筑巢**:雄鸟建造杯状巢,巢内外直径分别为9至12.5厘米和8至10厘米,主要用湿润植物材料制成,并位于水草植被内,如巨藨草、香蒲、杜鹃果等。
- **产蛋和孵化**:每只巢产出3到4个淡蓝色,带少许黑色斑点的蛋,尺寸约为23.4 x 17毫米。雌鸟进行孵化,孵化期大约为13天;雏鸟由雌鸟主要喂养,留巢期同样为13天。
【外型辨识】
雄鸟头部和喉部的深栗色是区分其与其他拟鹂科鸟类的关键特征。
- 与北部亚种frontalis相比,它们头部和喉咙的颜色稍淡,且喙基部具有一条窄的黑带。
【保护状况】
栗顶黑鹂被认定为无危物种(IUCN类别:LC)。
【地理分布】
这种鸟广泛分布在南美洲东北部和中南部,包括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法属圭亚那、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