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钩嘴鸢属 > 钩嘴鸢
钩嘴鸢

钩嘴鸢

英文名:Hook-billed Kite

学名:Chondrohierax uncinatus

【简介】
钩嘴鸢(英文名:Hook-billed Kite,学名:Chondrohierax uncinatus),又称钩嘴鸢或钩嘴鹞,是一种属于鹰科的中型猛禽。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节性淹没的森林、山地森林、沼泽地区、次生林、长廊森林、森林边缘及受干扰的森林。分布范围广泛,从美国德克萨斯州南部延伸至南美洲北部。

【外形特征】
钩嘴鸢拥有大型且形状独特的钩状喙,黄绿色且蜡质感明显。雄鸟多呈现蓝灰色,上体羽毛显得粗糙,胸腹部有层次不同的横斑,尾部呈深色带纹;而雌鸟则为棕色,腹侧有锈色斑点与白色窄条。幼鸟上体为深棕色,下体乳白色,颈圈为白色,尾巴有三到四条纹带。

【生活习性】
钩嘴鸢常常单独或小群活动,在栖息地内主要通过在树枝间跳跃和倒挂捕食树蜗牛。亦常在树下层冠觅食或捕猎其他蜗牛、昆虫、蜥蜴、青蛙、蝾螈和淡水蟹等。它们偏好借助热气流和上升气流来翱翔,在典型飞行模式中作短暂滑翔及深翼拍打动作。休息或飞行时常发出类似音乐的“wi-i-i-i-i-i-i-uh”及其他鸣叫声。

【繁殖习性】
该物种一般在5月到11月之间繁殖,雌雄共同筑巢。巢址往往位于森林树冠,距离地面15至25米高,为粗糙且脆弱的杯状结构,内衬干枝叶,草茎和草叶。每窝通常产1至3枚(通常2枚)带深褐色斑纹的暗白色卵,孵化期约34至35日。雏鸟在30至38天内完成羽毛生长,并在雨季开始初期获得独立飞行能力,不过,育雏期持续约40至45天。

【保护状况】
钩嘴鸢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无危级别(LC)。一些地区的亚种如格林纳达亚种,因栖息地丧失而受到威胁。其主要威胁有栖息地的变化,尤其是影响蜗牛的可用性,该种依赖的蜗牛对于其生存至关重要,因此栖息地破坏会直接威胁其食物供应。另外,人为活动如捕杀,也是影响种群的因素之一。

【地理分布】
钩嘴鸢广泛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和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北部,分布国家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巴拿马、秘鲁、美国等。古巴亚种只存在于古巴东部。